辣椒炭疽病是辣椒栽培中危害较大且较常见的重要病害,近段时间阴雨天气较多,在这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下,辣椒特别易感染炭疽病,给广大种植户造成重大损失,下面就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和如何进行防治作一个分 享。
图1.辣椒炭疽病造成重大损失。(摄于2024年6月23日)
1.辣椒炭疽病的发病原因:
1.1.病原菌侵染:炭疽病由炭疽菌属的真菌引起,炭疽病适宜潜育期仅3天-7天,发病后其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及农事活动进行传播,再进行侵染,病原菌可以在病残体、种子或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1.2.环境因素:炭疽病菌喜欢高温、高湿条件,温度在 27℃ - 30℃,相对湿度在 85%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灌水量大,通风排湿不好,环境闷湿极易发病。
1.3. 多雨天气: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为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1.4.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中,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生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
1.5.栽培管理不当: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增多;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加,易引发病害;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组织柔嫩,抗病性差;缺乏磷、钾肥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也易染病;田间管理粗放如浇水过多、整枝打杈不及时、病残体清理不彻底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图2.辣椒炭疽病发病症状。(摄于2024年6月23日)
2.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症状:
辣椒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茎部,其症状表现如下:
2.1.果实:果实染病后最初症状为湿润状、黄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斑面出现明显环纹状的橙红色小粒点,后转变为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的时候溢出淡粉红色的粒状粘稠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天气干燥时病变部位干缩变薄成纸状且容易破裂;在田间还有一种病果,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在斑面上产生的黑色粒点较大、颜色较深,通常称为黑点炭疽病。
图3.辣椒炭疽病发病症状。(摄于2024年6月23日)
2.2.叶片:叶片染病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最初呈水浸状褪绿色近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具有同心轮纹,亦产生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导致落叶。
图4.辣椒炭疽病发病症状。(摄于2024年6月23日)
2.3.茎和果柄:茎和果柄染病,出现不规则短条形凹陷的褐色病斑,干燥时表皮易破裂。
图5.辣椒炭疽病发病症状。(摄于2024年6月23日)
3.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辣椒时,优先选择对炭疽病具有抗性的品种,这是预防病害的基础措施;
3.2.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最初侵染源;
3.3.合理轮作:避免辣椒连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轮作,最好是与水稻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3.4.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合理密植,控制浇水量,避免田间湿度过高;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病株,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以减少病害传播;
3.5.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勿施含氯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6.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有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按照药剂说明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施,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辣椒炭疽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重于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单纯依靠用药只会产生恶性循环。
图6.利用黄板灭虫减少传播源。(摄于202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