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分析
玉米锈病又称“黄疸病”,是一种由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一旦发生之后传播远,扩展速度快,发生范围比较广,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对玉米田的大面积危害。被锈病危害的叶片会导致叶片的光合作用大幅降低,同时还会消耗玉米植株的大量养分和水分,对玉米的正常生长影响很大,严重时会造成玉米植株干枯、秃尖、籽粒不饱满、穗子小等情况。发病中等程度的田块,可以减产10%-30%,严重时导致减产50%以上甚至部分田块绝收。特别是阴雨天气频繁会造成玉米锈病的大爆发。
二、主要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主要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者聚生不太明显的淡黄色小点,后期随着病情的扩展出现圆形或长圆形的黄色或者褐色凸起,后期病斑破裂散发出铁锈状粉末。
三、防治建议
玉米锈病爆发性强、流行速度快,防治上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种植抗病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控制其田间发生、蔓延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提高植株在生长过程中的抗病能力,减少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农业防治措施。玉米种植前及早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杂草等,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要适当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生长期发现零星发病的病株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雨后注意排渍降湿,必要时喷施叶面营养剂,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茎叶,集中烧毁或沤肥;与烤烟、豆类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三)药剂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可有效抑制孢子萌发和控制病害传播。根据田间调查锈病发生情况,宜选择在发病初期喷施农药,药剂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00倍液、40%福星乳剂9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任选一种喷雾防治,间隔7天-10天喷施一次,交替用药,视病情发展情况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