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状
黄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在大豆植株的嫩茎、幼芽、顶端嫩叶、花器及豆荚上刺吸汁液,对黄豆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1.植株生长受阻
1.1蚜虫在吸食汁液过程中,会导致大豆植株的营养流失,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害植株表现出生长缓慢、矮小、叶片卷曲等症状。例如,叶片会由原来的平展状态变为皱缩,颜色也可能由鲜绿变为黄绿或黄白色。
受害叶片(8月20日摄)
1.2严重时,新叶难以正常展开,植株的分枝和结荚数量明显减少。
2.影响光合作用:
大量蚜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分泌蜜露并覆盖在叶片表面,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这不仅会降低大豆的光合产物积累,还会使叶片的呼吸作用受到阻碍。叶片表面的蜜露还容易滋生霉菌,进一步影响叶片的生理功能。
蚜虫危害叶片(8月20日摄)
3.传播病毒病:
3.1黄豆蚜虫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如大豆花叶病毒等。在取食过程中,蚜虫将病毒从感病植株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导致病毒病在大豆田间迅速蔓延。
3.2感染病毒病的大豆植株会出现叶片斑驳、皱缩、畸形,植株矮化,豆荚变小、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二、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
1.1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虫能力。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植株徒长,使植株组织柔嫩,更易受到蚜虫侵害。例如,在大豆生长期间,每亩可施用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1500公斤,同时配合施用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30公斤。
1.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杂草不仅会与大豆争夺养分和水分,还可能成为蚜虫的繁殖地和藏匿处。特别是一些豆科杂草,如野豌豆等,与大豆亲缘关系较近,更容易受到蚜虫的侵害,并可能成为蚜虫传播到大豆上的桥梁。
2、调整种植结构
2.1合理轮作,避免大豆连作,减少蚜虫的虫源积累。例如,可以与玉米等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一般为 2年-3年。
2.2适当调整大豆的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种植过密会导致田间湿度增加,通风不良,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三、药剂防治
1.拌种: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如25%噻虫・咯・霜灵,根据播种量确定制剂用药量,加入适量清水稀释并搅拌均匀成药浆(每100千克种子加水1.0升-2.0升),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既可防治早期蚜虫,又能防治地下害虫。
2.喷药:防治大豆蚜虫,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1500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选用22%噻虫・高氯氟(噻虫嗪12.6%,高效氯氟氰菊酯9.4%)5毫升-9毫升/亩喷雾;4%高氯・吡虫啉(吡虫啉1.8%,高效氯氰菊酯2.2%)30克-40克/亩;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 倍液,对大豆蚜虫控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