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马关县首次在塘房村发现塘房桔黄龙病的病株,桔农普遍认为发生此病后无药防治,部分桔农对桔园的管理失去信心,桔园失管荒废,导致该病流行发生。至2023年底,因该病为害而砍伐的桔园达5000余亩,目前马关塘房桔不足1000亩左右,并伴有零星的病株。
主要症状:
1.树冠黄梢。塘房桔初发病时,数条柑桔树枝、树冠出现黄化,尤其在冬季与秋季尤为明显,黄化的塘房桔树冠很难再转绿。
2.叶片斑驳。患有黄龙病的塘房桔树叶片呈现不均匀的黄绿斑块,叶片黄化呈区域状,而由于缺素、天牛及肥害等因素所导致的叶片黄化则比较均匀,叶片黄化是否均匀是两者区别。
3.树冠稀疏。感染黄龙病后的塘房桔新梢,树干纤细短小,枝条易枯萎,叶片早落,柑桔花小而多,虽然早开花,但是易脱落,柑桔病树根部在初期还比较正常,但是在后期其根系就会逐渐腐烂。
4.果实畸形。塘房桔在患有黄龙病后,果实较小,而且囊瓣均匀度欠佳,病果成熟后呈现红色,被称为“红鼻果”。
发病原因:
1.病源分布广,黄龙病在马关县的发生和危害已达数十年,存在丰富的病源,一旦果园环境恶化,就会迅速爆发。
2.种苗管理不善,带病种苗是黄龙病人为传播途径。苗木培育、销售无序,大是有病苗木流入市场。
3.果园管理粗放,抗虫能力减弱,其他病害发生为害越来越严重,进一步降低树势和抗病能力,有利于黄龙病的发生和流行。
4.木虱防治力度不足,马关塘房桔园一般能观察到木虱的存在,果农在虫害防治上长期以红蜘蛛锈壁虱为主,对木虱防治措施和防治时机不当,未能有效控制该虫的为害。
图:马关塘房村种植塘房桔(2024年9月10日摄)
防治对策:
柑桔黄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防治上必须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做好病情普查,严格实施检疫对各村塘房桔黄龙病发病情况进行拉网式普查,划分病区和无病区,在普查的基础上应严格禁止病区的苗木及带病材料(如接穗),向新区或无病区调运在病区内,带病或可能带病的苗木应有控制地相对集中地种植,防止进一步扩散,新开辟的果园,一律要用无病苗种植。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供新区和无病区的新果园种植。
3.挖除病株,一经发现黄龙病树,立即挖除,黄龙病发病率在20%一30%以上的暴发流行区挖除全柑桔树,集中焚烧。对发病率10%一20%,发病较重的果园,及时挖除病树,保留健树,加强管理,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再进行补植。
4.集中防治木虱,冬季柑桔木虱成虫活动能力弱,移动性小,是开展防治、减少虫源的有利时机,新梢萌芽后至新梢5cm以内,组织2次-3次统一时间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2%木虱灵乳油1000倍液,2.5%联苯菊酯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