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玉米瘤黑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4-09-23 来源:通红甸乡 阅读:2316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黑穗病等,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地上的幼敏组织和器官,如茎、叶、花、雄穗、果穗和气生根等。

一、发病条件。

一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加上植株有伤口或者抽雄后干旱,玉米抗病性减弱;二是前期干旱,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玉米生理性干旱,削弱玉米的抗病性,后期遇阴雨潮湿,利于病菌的侵染;三是土地连作,高肥密植,发病严重。

二、玉米瘤黑粉病的危害

1. 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瘤黑粉病可在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发病,如茎秆、叶片、雄穗、雌穗等。发病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状物,这些瘤状物会消耗植株大量的养分,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当瘤状物在玉米穗部发病时,会破坏玉米的籽粒,使玉米穗的结实率降低,甚至导致玉米穗完全不能结实,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九月  玉米组织因受病原菌刺激而肿大成瘤.jpg

图1.玉米组织因受病原菌刺激而肿大成瘤。(2024年9月19日摄)

九月  待外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jpg

图2.待外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2024年9月19日摄)

2. 降低玉米品质

发病的玉米籽粒被瘤状物破坏后,品质严重下降。受感染的玉米籽粒可能含有病菌产生的毒素,不仅影响玉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可能对人畜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玉米瘤黑粉病还会影响玉米的外观品质,使玉米穗畸形、变色,降低其市场价值。

3. 传播病菌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再次侵染玉米植株。发病的玉米植株在收获、运输等过程中,病菌容易扩散到其他健康植株上,导致病害的传播和蔓延。病菌还可以通过风雨、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扩大病害的发生范围。

三、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2. 种子处理

种子带菌是玉米瘤黑粉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药剂拌种、温汤浸种等。药剂拌种可以选用具有杀菌作用的种子处理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拌种。温汤浸种则是将种子放入一定温度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干后播种。

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施用充足的有机肥和磷肥、钾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以免玉米植株生长过旺,降低抗病性。

合理密植:根据玉米品种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残体: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病叶和病穗等病残体,并进行集中销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的越冬基数。

4. 化学防治

在玉米瘤黑粉病发病初期,可以选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常用的杀菌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

喷雾防治时,应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方法,确保药剂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同时,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天气条件,合理确定喷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目前,已经有一些生物制剂可以用于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这些生物制剂可以通过竞争、寄生等作用,抑制玉米瘤黑粉病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