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是一种土灰色小苍蝇。体长约2.5毫米,头部黄色,眼红褐色,胸部灰黄色稍带暗褐色,全身长满长的鬃毛,翅合拢时比身体长出许多。幼虫体长2.5~3.0毫米,淡黄白色,全身透明,似蛆但稍扁平。豌豆潜叶蝇在北方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豌豆、白菜(油菜)。甘蓝、球茎甘蓝等,豌豆潜叶蝇在北方以4、5月间危害最严重,在全国近几年豌豆种植区几乎年年发生,轻者减产、重者造成绝收。
特点:豌豆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叶片表皮内,专门钻食叶肉,在上下表皮间曲折穿行,留下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白色或灰白色隧道。叶片组织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生长缓慢。危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整个叶片变白。严重影响叶菜类蔬菜的食用和产品品质,对豆类产品的产量和种子饱满度影响较大,造成豌豆叶秧早衰,甚至死亡。
规律:豌豆潜叶成虫喜欢产卵于嫩叶背面的边缘,先刺破表皮,然后进行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50~100粒,卵单粒散生。卵期在春季为10天左右,夏季为4~5天。卵孵化后,在叶片内潜食危害,幼虫共3龄,幼虫期一般在5~15天,老熟幼虫在叶片内化蛹,蛹期为10~20天。温度对豌豆潜叶蝇发育影响较大:一般成虫的适宜温度在16~18℃,幼虫以20℃左右为宜,高温对豌豆潜叶蝇的发育不利,夏季气温高于35℃时幼虫会出现停止生长,化蛹越夏现象。另外,潜叶蝇的世代周期长短,也随温度高低而变化,温度低于15℃度,发育较迟缓,温度高于25℃时,发育较迅速。
防治方法:及时进行秋耕,破坏潜叶蝇的越冬环境,春季转耕可降低成虫羽化。在潜叶蝇幼虫大量发生之前,清除田内外杂草,处理残体,对留种的豌豆进行药物处理,减低虫口基数。另外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中旬,也就是豌豆从开花前至果实成熟初期,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最多间隔期在5~7天,连续喷施3次以上,用阿维菌素加有机磷杀虫剂进行预防加以防治,以减少危害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