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俗名五彩虫。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危害作物茎、叶、花、果。完全变态虫种。
图1.粘虫为害状:幼虫啃食青裸叶片状。(2022年7月14日摄)
图2.5-6龄期幼虫。(2023年6月16日摄)
(1)形态特征:成虫(蛾子):体长16mm-20mm,翅展40mm-45mm。体淡褐色或淡灰褐色,雄蛾色常较深。触角丝形。前翅与体同色,散布细微黑褐色小点,翅中央有淡黄色近圆形斑2个,且在外斑下方还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衬以小黑斑;翅尖有黑纹一条,斜伸至内缘末端1/3处;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娥翅僵1根,雌娥3根。
卵:馒头形,稍带光泽,表面有许多网状细脊纹。初为白色,渐成黄褐色。将近孵化前变黑色。卵粒排列成块,呈2行-4行或重叠排列。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38mm,体色变化很大,且发生量多时色较深。头部有明显的网状纹和“凸”形纹。体表有5条纵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各有2条红褐色纵纹,近背面的较宽。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区有黑褐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
蛹:长约20mm,红褐或黄褐色。腹部5节-7节背面近前缘各有一列深褐色隆起点刻。腹部末端有3对刺,中央1对粗直强大,两侧2对细小弯曲。
(2)生活习性:温湿度与黏虫的发生关系密切,其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为90%左右,4月上中旬从异地迁飞来成虫,白天潜伏,夜晚活动,以晚8时-9时和黎明前活动最盛。
迪庆州发生危害的黏虫主要以仿劳氏黏虫为主,发生程度与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局部地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两江三河地区发生程度主要是当地越冬虫口,当地越冬虫源只能引起局部地区发生,中到重发生主要靠迁飞入境蛾子产卵数量而定。小麦、冬青稞4月下旬为发生危害期。海拔2400m-2800m二半山区发生程度取决于沿江河谷区第一代发蛾量,能发生2代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期。海拔2800m以上高寒地区不能越冬,危害严重程度主要以云南南部地区迁飞入境蛾量和时间而定,迁入繁殖,幼虫危害作物及牧草后未发现化蛹等越冬虫态。根据历年糖醋诱蛾,高原区迁飞入境时间在5月中旬数量大,日盆诱蛾量(5d-7d)每天平均60头以上,雌雄比4:1以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具有3年一小发,5年一大发的发生规律。
(3)防治方法:
①保护和利用天敌:黏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对其发生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如蛙类、鸟类、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②诱杀成虫:在蛾子数量开始增加时用糖醋酒液配成诱杀剂进行诱杀。每0.33ha-0.67ha放置一盆糖醋酒液配成的诱杀剂,盆高出作物约30cm,诱剂保持约3cm深,每天早晨取出蛾子,白天将盆盖好,傍晚开盖。5d换诱剂1次,连续2周-3周。利用成虫趋光性使用杀虫灯诱杀,应用黏虫色板监控、诱杀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③灭杀虫卵:成虫产卵初期开始直到产卵盛末期止,在田间插立干(稻)草把,每亩约10个,草把应稍高出作物。每3d-5d更换草把,把旧的带卵草把焚毁。
④药剂防治; 在幼虫低龄期,及时控制其为害,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防治:
A、5%抑太保乳油4000倍液
B、或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
C、或5%农梦特乳油4000倍液
D、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500倍液-1000倍液
E、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倍液-1000倍液
F、或40%菊杀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
G、或40%菊马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
H、或20%氰戊菊酯2000倍液-4000倍液
I、或茴蒿素杀虫剂500倍液
J、或使用金功(4%高氯甲维盐)稀释1000倍液-1500倍喷雾,或10ml-20ml/15KG水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