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主要由担子菌亚门的高粱柄锈菌侵染所引起。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也可受害。锈病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的常发病害,温带地区锈病多在乳熟后期发生,因发病较晚,通常危害不大。但近年发病时间提前,叶片因病枯死,受害较重,感病品种减产,有的甚至因病绝收。
(一)形态特征
病部初生褪绿小斑点,以后变为褐色的隆起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较大,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咖啡色,分布于叶片两面,但叶片正面较多,较稀疏。夏孢子堆初期覆盖寄主表皮,呈灰色,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孢子堆有明显的表皮残留。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长椭圆形,长1毫米-2毫米。
图1.玉米锈病,病斑呈褐色。(2023年6月25日摄)
(二)防治方法
1.选好种植品种。在选种时,仔细咨询和阅读说明书,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玉米品种。如果往年锈病发病较重,一定要选择抗锈病性能好的品种,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2.合理密植。控制合理的播种密度,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条件,但也要把握一个度,密度太高会导致通风透气效果差,对锈病的传播形成有利条件。
3.加强肥水管理。对于小户种植,最好能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对于种植大户,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的情况发生,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抗病性。适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
4.药剂防治。用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倍-2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药剂轮换交替使用,隔10天左右喷洒一次,连喷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