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后所镇玉米田间长势。(2023年7月5日摄)
玉米是富源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5万亩,它在全县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1月至6月上旬,富源县大部分区域干旱少雨,给全县大春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区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随着雨水的来临,玉米得到快速生长,同时病虫害也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玉米粘虫发生比较普遍。为科学防治粘虫,确保玉米稳产增收,特提出玉米粘虫防治技术,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强的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类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对玉米、小麦的危害性较大,其成虫一般昼伏夜出,幼虫多在早晚活动,一旦大面积爆发,能够把玉米叶子全部吃完 ,导致玉米减产或绝收。
一.玉米粘虫发生条件
(一)气候条件。今年富源前期干旱少雨,玉米6月份开始播种,出苗时正处于高温期,随着雨水的来临,相对湿度增大,比较有利于粘虫的繁殖,容易产生虫害。
(二)田间管理不当。粘虫比较适宜在高温高湿的环节下生存并繁殖,农户在种植玉米前没有对地块进行清洁处理,尤其是小麦、油菜后作玉米的地块,由于进行大量秸秆还田,保持了土壤的水分和湿度,为粘虫产卵、孵化、栖息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导致玉米粘虫发生。
(三) 没有及时防治。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爆发性强的害虫,其隐蔽性较好,幼虫在3龄前不被发现,如果不能及时用药防治,等到大量繁殖后进入5龄-6龄的暴食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玉米秆吃光,造成减产。
二.玉米粘虫防治措施
由于玉米粘虫是一种“爆发”性虫害,它的防治应在县乡农业植保部门监测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一) 农业防治。玉米种植前将上茬作物秸秆进行腐熟处理还田,以便杀死潜伏在秸秆中的虫卵,从源头上控制粘虫的发生。同时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在幼苗3叶-4叶期进行间苗、定苗,拔除弱苗、病苗,留壮苗,破坏玉米粘虫的栖息环境。及时施肥,在苗期追尿素作为提苗肥,在玉米7叶-9叶期或拔节期追孕穗肥,提高玉米的抗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利用早上、傍晚时间人工进行玉米粘虫捕杀 主要操作方法是在粘虫的幼虫期,对于危害较轻的地块,可以人工用手捏玉米心叶,将幼虫杀死;也可以用糖醋酒液再加入少量的30%敌百虫乳液制成诱液,进行诱杀成虫,为防止诱液蒸发,每天傍晚打开盖子进行杀虫,第二天早上将盖子盖严,3天加一次诱液,6天换一次,连续诱杀15天。
(三) 化学防治
1.毒饵诱杀。亩用40%辛硫磷乳油100克加适量水拌砂土50千克制成毒土,然后将毒土撒在发生粘虫的玉米心叶中进行防治,撒2次-3次即可。
2.药剂喷雾防治。当玉米粘虫的虫口密度达到30头/百株以上时,可进行药剂防治,一般选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或2.5%溴氰菊酯亩30毫升兑水40千克喷雾防治。为提高杀虫效果,喷药时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5点之后,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打药,喷药时一定要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玉米心叶中,这样才能有效杀死粘虫,达到防治的效果;对于粘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应进行二次防治,一般在第一次喷药后7天再喷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