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料霉变形成原因
(一)湿度较大和温度适宜。饲草料发霉是因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所致,而霉菌在饲草料中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居南方的会泽县,7月至10月,多梅雨季节,导致空气湿度在85%以上,环境温度在22℃-28℃,最适宜霉菌大量生长繁殖,易导致饲草料发霉。
(二)饲料草水分过高。若饲草料水分高于14%时,在储存时容易发霉变质。储存前,应当多加晒制,有条件的进行烘烤,使饲草料水分降到12%以下,这样,只要存储环境条件干燥,几乎不会霉变。
(三)饲料加工不当。饲料粉碎时温度较高,粉碎成细粉状后,不等散热降至常温,就立即装袋储存,因温差变化易发霉。其次,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机械内的积存块脱落后进入粉内,易引起饲料局部发霉。
(四)饲草料运输及储存不当。运输途中遇到降雨受淋,饲料库房湿度过大或库房漏雨,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长等因素,均易引起饲料霉变。
(五)采收的时机有出入。农户认为,玉米要待到秆枯黄才能收,但因潮湿,棒尖部分已发霉变黑,并不断扩大和污染其它个体。
二、霉草料对家畜的危害
无论饲草还是精饲料,当出现肉眼可见的霉变时,一定不要饲用。因不少养殖户心痛饲草料浪费,不知霉变饲草料的危害,认为是费力辛苦的劳动成果,弃之不用可惜,特别是霉玉米粒,倒在哪里“白天白地的”,认为只要家畜吃了再少也能长点肉,不用是浪费,就设法利用,比如加盐、添糖等增加适口性,这样,当霉菌毒素在家畜体内累积到一定量时会出现中毒。霉变饲料进入家畜体内一定会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后的家畜需要消耗能量抵抗毒素,吃下去的玉米并没有转化成肉,相反损伤较大,主要表现为:
(一)生长速度降低,脱毛,饲料利用率降低。
(二)食欲下降、呕吐或慢性腹泻。
(三)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其他疾病。
(四)母畜出现流产、不发情、死胎、弱仔、返情现象增多、假性妊娠等。
(五)皮炎肾病综合症或黏膜和皮肤糜烂脱落、出血形成坏死性病变。
(六)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
三、饲草饲料防霉方法
(一)秸秆类饲草。要注重晒制和收储两个环节,择晴天晒制,达到储存条件时进行收储,做好防潮、防火、防鼠、防污染工作;利用时将霉变或受污染的部分弃之不用。
(二)瓜类、块根类饲料。腐烂变软、发黑的禁用。
(三)谷物类饲料。玉米、大豆、高粱、荞子、麦类等谷物饲料,重点是做好收晒工作,
有条件的要烘烤。收储脱粒时将霉变的弃除,使用时若有少量霉变,则最好不要喂家畜,尤其是粉碎后使用。可用于散养鸡的投喂,鸡对饲料的霉变识别度较高,对霉变的饲料敏感,不会自主采食,采食余下的霉变料收集后作烧毁处理。
图为霉变玉米棒。2023年9月19日 摄
1.人工挑拣。家庭或小规模饲养,饲料用量小,现粉现用的,可将霉变谷物捡除。
2.淘洗。用5%氢氧化钠(火碱)水溶液对发霉的饲料谷物进行淘洗降霉,再用清水洗净。
3.炒制。将少量有霉变的饲料用热锅炒制,可适当降低霉菌含量。
4.用脱霉剂。玉米脱霉剂市面有售,其成分主要是解毒中药和霉菌吸附剂,效果有限。玉米脱霉剂主要用于日常养殖,若购买的玉米上有肉眼看不见的霉菌,这种情况使用脱霉剂能达脱霉的目的,而有肉眼可见的霉变饲料时,使用脱霉剂则达不到脱霉的目的。脱霉剂如霉无忧1kg装添加剂,根据霉变程度进行添加,按霉菌污染、出现轻度霉菌、中重度、防控腹泻病每吨饲料中分别添加0.5kg、1kg、2kg、3kg进行脱霉,能达到脱霉的效果。
四、家畜霉菌毒素中毒的治疗
禁用霉变饲草料是最有效的防制方法,但肉眼无法看到的霉变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都有利用,若造成中毒,必须进行治疗。
(一)解毒。家畜食用生鲜或煮熟的带有腐烂、发黑等变质的瓜类、红薯等块根,若遇有腐烂发霉的引起中毒,产生腹泻,用阿托品肌肉注射;若没有腹泻症状的用清热解毒药,比如板蓝根、氨胆、鱼腥草等注射,有一定疗效。
(二)清胃。停止饲喂任何草料,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灌肠、洗胃,然后根据病畜情况,若肠水较多的灌服硫酸镁或硫酸钠进行缓泻;胃肠水少、胃肠草料存留较多的,采用石蜡油等油类进行缓泻。
(三)镇静。若病畜有磨牙、转圈等神经症状的,给与镇静药。
(四)补液。治疗原则为强心补液、电解质平衡、保肝护肾与控制继发感染。用10%安钠咖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K3注射液、三磷酸腺苷、肌苷、四环素,依据家畜体重大小,采适当用量,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