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发布日期:2023-10-23 来源:孟连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1359次
分享到: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分为玉米型(品系)和水稻型(品系)。玉米型(品系)主要取食危害玉米、棉花和高粱,水稻型(品系)主要取食危害水稻和各种牧草。两种型(品系)外部形态基本一致。孟连县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秋粘虫)主要是玉米型(品系),主要危害玉米。从玉米的苗期一直到穗期都可发生危害,且在心叶中和果穗上钻蛀危害,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图1.草地贪夜蛾(秋粘虫)幼虫钻蛀危害玉米心叶图片.jpg

图1.草地贪夜蛾(秋粘虫)幼虫钻蛀危害玉米心叶图片。(2023年10月21日摄)

 图2.草地贪(秋粘虫)危害玉米症状.jpg

图2.草地贪(秋粘虫)危害玉米症状。(2023年10月21日摄)

 图3.草地贪(秋粘虫)危害玉米症状.jpg

图3.草地贪(秋粘虫)危害玉米症状。(2023年10月21日摄)

1.特性

1.1适生性强,繁殖快。草地贪夜蛾(秋粘虫)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完成一个世代;低温需要60天-90天。

1.2迁飞性强,难防控。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 km。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迁飞500 km,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

2.识别

2.1卵:卵多产于下部叶片的背面或叶鞘上(叶片正面也产)。直径0.4 mm,高为0.3 mm,呈圆顶型,底部扁平,顶部中央有明显的圆形点。通常100粒卵-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2.2一龄、二龄幼虫:初孵幼虫孵化后就开始取食叶片,并向四周植株扩散危害。一龄、二龄幼虫头部青黑色,体色暗黄色、绿色或黑色。

图4.一龄、二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jpg 图4.一龄、二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2023年10月21日摄)

2.3三龄幼虫:头部青黑色,背部褐色,侧线白色,毛瘤明显,腹背末节的4个黑色毛瘤呈正方形排列。 

图5.三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jpg

图5.三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2023年10月21日摄)

2.4四龄、五龄、六龄幼虫:头部红棕色或黑褐色(间杂白色),体褐色,亚背线和侧线白色,背部有深色凸点;老熟幼虫额部有白色或黄色倒“Y”形纹,其腹部末节4个黑斑呈正方形排列,少毛刺。

 图6.四龄、五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jpg

图6.四龄、五龄幼虫危害玉米图片。(2023年10月21日摄)

3.防控措施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危害作物的主要是其幼虫,所以应抓住低龄幼虫这一防控最佳时期加强防治。

3.1物理防治

3.1.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措施来提高作物本身的抗虫、耐虫性。

3.1.2种植抗草地贪夜蛾的作物品种。

3.1.3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易受草地贪夜蛾危害的敏感生育期与其主要发生期错开,以减轻危害。

3.1.4将作物与趋避害虫、吸引害虫天敌的其它植物进行间作或轮作。

3.2药剂防治

玉米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重点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喷雾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