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美洲大蠊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有浓核症病毒病、曲霉病、白僵病、细菌性肠胃病。下面分别介绍每种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浓核症病毒病。该病通过虫体吞食感染、创伤感染等途径传播,多发于中高龄若虫。前期症状不明显,后期虫体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头部低垂,腹部背面隆起,仰翻不能自正,直至不动而死去。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虫、死虫以及病虫蜕皮、粪便等,保持养殖间的清洁;使用生石灰粉稀释漂白粉,配制成有效氯含量2%混合粉,喷洒养殖间、养殖箱、及养殖工具,感染严重时也可直接向大龄若虫、成虫体表进行少量喷洒;另外也可用2%福尔马林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过程中应当加快换气频率,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换气,以防药害。
曲霉病。低龄若虫感染后可见腹部出现褐色斑点,死亡后死虫尸体硬化,虫体弯曲,无臭味,3天至4 天后长满白色细长的菌丝,一周后变为黄绿色。美洲大蠊的人工孵化温度接近黄曲霉菌的萌发生长的最适条件,因此卵荚极易受感染。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保证孵化间的空气流通,同时也能保证胚胎发育对氧的需求;经常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发现被感染的卵荚必须及时拣出、销毁。低龄若虫的饲养可适当降低温度到27℃至28℃,相对湿度为 70%左右;发现病虫的养殖箱必须及时换掉,换下的养殖箱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死虫集中烧毁;采用 1%的百菌清或多菌灵对养殖环境、工用具进行喷洒消毒。
白僵病。白僵病感染前期没有明显症状,到后期虫体死亡后,可见白色的气生菌丝,最终形成石灰粉状的白色分生孢子,虫尸硬化、不腐烂。控制湿度是防治白僵菌的最佳方式,养殖车间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孵化车间控制在 75%至85%,加强通风换气;采用1%的百菌清或多菌灵对养殖环境、工用具进行喷洒消毒。
细菌性肠胃病。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中后期虫体少动,腹部胀大,头部低垂,触角摆动少,少食或不食,严重时虫体仰翻,不能自正直至死亡。死亡后2天至3天虫尸腐败,有恶臭。腹部颜色由黄褐色变为灰白色,严重时足基部出现黑斑,腹部肿胀,节间膜套接触扩张或脱落,透过节间膜可见嗦囊内充满未消化的食物,按压腹部,口内流出污液,肛门排出稀粪或污液,附肢易断,断口处流出白色或脓状血液,常见白色粪粒。预防该病首先必须增强虫体体质,饲料搭配合理,清洁无污染,定时、定点、定量及熟食投喂;加强环境的消毒灭菌,及时拣出病虫、死虫。
美洲大蠊养殖间。(2023年9月27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