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吊颈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稻瘟病在稻区普遍发生,一般会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严重。叶瘟病又分为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4种类型。
图片于2023年10月拍摄于砚山县平远镇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病谷及种子上越冬。水稻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 -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流行。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流行。旱育秧苗瘟发病严重。种子带菌,引起秧苗发病。病稻草多,稻瘟病的初侵染源广,来年可能发病重。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发病。 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
图片于2023年10月拍摄于文山市德厚镇
稻瘟病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消灭越冬菌源。施足基肥,巧施追肥,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增施硅肥可有效减轻发病;二是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稻瘟净,或40%异稻瘟净乳油浸种,早稻用1000倍药液浸种48小时-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或使用18% 多·福·甲枯悬浮种衣剂1:30-1:40(药种比),或20%多·福悬浮种衣剂1:40-1:50(药种比)浸种;三是化学防治。水稻2~3叶期发生苗瘟,用6%施稻灵防治1次。移栽时,用25% 咪酰胺乳油1500倍液,或20%三环唑乳油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本田发病,可喷施20%稻瘟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4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或30%稻瘟灵乳油1500倍液,或50%异稻瘟净乳油1000倍液,或50%三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井·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8%三环·烯唑醇悬浮剂6000倍液,或20%唑酮·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66%多·酮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15%苯乙锡·井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