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它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稻瘟病菌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时可能导致颗粒无收。稻瘟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种植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稻瘟病(摄于2024年6月11日)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基本措施。目前已有多个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2.农业生态措施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改良种植制度、提高耕作管理水平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合理轮作、间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料利用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病原菌的活性,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化学防治
在稻瘟病发病初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常用的农药有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根据农药使用说明,合理混配,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如春雷霉素、枯草杆菌、苏云金杆菌等,可以通过竞争和寄生作用减轻稻瘟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