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农产品电商直播销售中,无数消费者边看直播边下单,买到了质优价廉的产品。而广大农民也将产品迅速销售出去。奇怪的是,近期一些国内知名农药企业发布了禁止网络非法销售其农药产品的声明,理由是扰乱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侵害渠道合法权益。在电商愈发火爆的当下,这些企业的行为令人诧异。
随着我国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销售渠道遭遇重大挑战。广大农民上网后很快就发现,网上的东西很实惠、发货也很快。如果能直接通过手机下单,让农资送到村里甚至到田间地头,无论对农民还是对农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农资生产企业则打开了销路。
既然如此,农资企业为什么不积极拥抱电商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话语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与传统零售业不同,农资企业过去花费巨大资源铺设渠道,这一渠道中包括省级代理商、县级代理商,还包括乡村的零售分销商。目前我国90%农资企业的销售都掌握在经销商、渠道商、代理商手里。如果不通过这些中间商,企业的销量就无法保证。
电商的一大特征是价格透明,中间商一旦发现没有过去好赚,就会联合起来向厂家施压。因此,表面上看,这几家农药企业的声明是针对“网络非法销售”,实际上是迫于分销商的压力。平心而论,这种传统的农资销售模式对农民很不友好,一袋农药一包化肥从出厂到农民手里,经过如此多的中间商,价格翻了一倍都不止,农民感到种植成本增加不少。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中间商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毕竟他们在农资下乡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中间商如果真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相信一定会被拍死在沙滩上。而农资电商下乡难的症结,主要还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没有克服:
首先,用户习惯改变难。农民虽然会上网了,但农资产品还是看到实物才放心。线上买农资不欠账,而分销商一般都可以赊账,农民一时无法适应。其次,农村物流改善难。在农村,大件物流配送并不快捷,受交通位置、农户分散等因素影响,导致农资产品配送难度增加。再次,法律风险防范难。部分农资如农药等存在一定危险性,用户购买门槛太低,或造成投毒事件,而加强这一块的检测监管又需要投入巨大人力。
对电商平台来说,提供交易环节和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为之付出的物流、信息流,包括市场培育、用户习惯改变所带来的成本,所以很多“尝鲜”的电商平台都以失败告终。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农商1号官网,这个斥资20亿打造的平台很快就关门大吉,如今留给人们的,只有一串“无法加载模块”的网络术语。
不过,世界总是在变化中前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会成为传统营销变革的催化剂。疫情期间,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村公路带动的物流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习惯总会改变,市场也会趋于完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农资产品也能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广大农民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