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分布状况:该品种适合云南省大春作区、冬作区种植。
特征特性:自交结实或人工杂交,休眠破除后发芽,晚熟,生育期130天左右,花冠白色,开花性强,薯形圆形、紫皮紫肉,皮表光滑,芽眼少而浅。
DUS特性:种薯在土温5℃-8℃的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种植月份:5月-翌年1月;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9℃-25℃;适应极端气温:0℃-32℃。
发芽期;一个月左右;气温:10℃-21℃;花期:6月-8月;气温:15℃-17℃。
年均降雨量:1500mm-2000mm;海拔高度:1600m以下-4000m;相对湿度:70%-80%;土壤类型:喜微酸性沙壤土。
土壤质量:全钾15g/kg-20g/kg;全磷0.6g/kg-0.8g/kg;全氮1.0g/kg-1.5g/kg;有机质20Cg/kg-30Cg/kg;PH5-6.5。
(图片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种子幼苗管理:
(1)施肥:每7天-15天叶面喷施(0.3%尿素+0.2%KH2PO4)和晚疫病药剂一次;
(2)灌溉:苗床在播种前一天浇透水,每平方米用600倍百菌清兑水喷雾进行基质消毒。移栽7天内,每天傍晚应浇水1次,气温较低时,可减少浇水次数。可根据大棚内的温度通过盖膜或揭膜来控制温度和湿度;喷杀虫剂1次-2次,防治蚜虫等;
(3)其他要点:出苗前根据苗床干湿程度用细眼喷头适当浇水,其次可通过盖膜揭膜调节床温,在移栽之前,根据幼苗大小可进行2次-3次叶面肥和晚疫病药剂喷施并拔除杂草,注意防治病虫害。苗长到6片-7片真叶,苗高5cm-6cm时就可以进行移栽,移栽完后盖上小拱棚。
田间管理:
(1)施肥:根据测土配方和马铃薯目标产量来施肥;
(2)灌溉:春作无灌溉条件,依靠降雨;
(3)其他要点:在苗期和现蕾期进行1次-2次中耕培土,并根据植株状况在苗期适量追施尿素,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根据市场供求及时收获。
采收管理:收获后的块茎要及时装袋,用麻布或遮阳网遮盖,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色。
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早疫病防治方法:每667m2用100g-150g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全络合态必得利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银法利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喷雾。注意喷药间隔期和几种药剂交替喷雾,一般间隔7天-10天喷药一次。在马铃薯快速生长期或高湿多雨条件下应间隔5天-7天喷药一次。可根据病害发生风险适当调整用药次数。
(2)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方法:可采用物理防止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如不施未腐熟肥料、采用黑光灯诱杀等;化学防治主要是用地下害虫防治可以采用每亩用3%地虫灵颗粒剂2kg-4kg播种时拌入肥料一次施入;也可以选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可防治块茎蛾、地老虎、蓟马。在马铃薯出苗期至开花期,为蚜虫迁飞高峰期,间隔7天喷药防治蚜虫2次-3次,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3000倍液-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2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灾害防治:
(1)旱灾:增施磷钾肥,加强中期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
(2)寒灾:露地马铃薯发生冻害后,建议薯农立即浇水一次,待地上部发出新叶时,喷施富含海藻类物质的叶面肥和代森锰锌等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1次-2次,以促进马铃薯茎叶快速生长和预防晚疫病的发生,减少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