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富源县小光头麦主攻单产栽培措施
发布日期:2024-05-13 来源:黄泥河镇 浏览:2316次
分享到:

小光头麦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曲靖地区农科所选育,逐步演化为富源县本地小麦品种种植至今,以其加工成面粉或者面条筋道有弹性、麦香味明显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全县小麦面积10万亩,小光头麦占小麦面积的60%左右,目前仍然是富源县小麦的主要品种。主要分布于小麦主产区大河镇大河村委会、白岩村委会、青龙村委会、铜厂村委会、恩乐村委会。

微信图片_20240430141510.jpg

图1.富源县本地小麦品种小光头麦(2024年4月30日摄)

1.种子性状:籽粒红色,椭圆形,腹沟浅而窄,千粒重26g-30g,半硬质。

2.穗部性状:穗呈纺锤形,有顶芒并向内弯曲,护颖红色,椭圆形,穗长6cm-8cm,穗粒数38粒-44粒。

3.植株性状:幼苗半匍匐,色绿,株高102cm-119cm,杆硬,分蘖中等。茎杆直径0.5cm。

4.生育期:本品种为晚熟品种,生育期180天-220天,半冬性品种。

5.抗逆性:耐肥,抗倒伏,抗旱力中等,易感叶锈病和杆锈病。

6.产量表现:亩产100kg-200kg。

7.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要求大水大肥,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适时追肥,以防后期早衰。由于是半冬性品种,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10千克,保证基本苗18万苗-22万苗,不少于20万苗最佳。单株有效穗30穗-40穗。前期生长发育快,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4月下旬收割。

8.适宜区域:海拔1800米-1950米地区均可种植。

由于都是老百姓自行串换留种,近年来存在品种不纯、种性退化的趋势,表现在会掺杂少量的黑麦和长芒麦等,不抗倒伏,麦穗变短等。

下一步如果从品种提纯复壮、主攻单产上入手,提出如下技术措施供采纳:

1.品种选择与改良:建立小光头麦制种基地及良种选育基地,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品种进行改良、提纯复壮,提高小麦的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潜力。

2.精量播种:利用先进的播种机械,实现小麦的精量播种。包括控制播种量、播种深度和行距等参数,确保小麦植株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光能、土壤养分等资源。

3.改革耕制:改变传统撒播种懒庄稼的做法,改革耕作制度,在大小春矛盾突出的地方,推广宽幅小麦套玉米,大小春矛盾不突出的地方,实行小墒密植条播和机播,为适应后期机械采收,种植之前就要根据机械类型采用合适的种植模式。

4.培肥地力:推广土地深耕、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实施轮作、间作等种植制度,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前茬作物收获后,亩撒施腐熟农家肥1吨或精制有机肥20kg作底肥,采用深翻机械深翻25cm-30cm,或采用深松施肥一体机深松30cm-35cm。旋耕整地,旋耕深度12cm-15cm,耕后耙平地表。

5.精准除草:针对阔叶杂草,推荐使用双氟磺草胺、二甲四氯钠、苯磺隆;针对野麦子如雀麦、燕麦就用氟唑磺隆;针对节节麦,用甲基二磺隆。并选择合理的打药时机,在小麦拔节前把杂草处理掉;注重打药质量,把药均匀喷到地里去,速度均恒、压力均恒、高度均恒、幅度均恒。不推荐使用小麦封闭除草。

6.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满足小麦生长的营养需求。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精量施肥技术进行追肥已实现小麦后期养分供应,即为:在小麦分蘖发生后,可每亩追施8kg-10kg尿素或集速效、缓效、控释、微肥为一体的高塔纯硫基复合肥(24N : 8P : 9K),促进分蘖的发生;在小麦拔节后,可每亩追施8kg-10kg尿素或集速效、缓效、控释、微肥为一体的高塔纯硫基复合肥(24N : 8P : 9K),促进幼穗的发育;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配合可“一喷三防”技术喷施叶面肥,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

微信图片_20240505140245.jpg

图2.人工对小光头麦种子进行选种(2024年5月2日摄)

7.节水灌溉:要想获得高产,主攻单产,针对富源县冬春干旱,小麦需水旺盛的特点,必须实行灌水制度。采用滴灌、喷灌等,根据小麦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田间设置水肥坑,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更好,不能实现就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水。

8.病虫害防治: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适时施药等措施,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同时,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小麦健康生长。

9.农业机械化: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收割机等,提高小麦种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10.收获与储存:采用先进的收获机械,提高小麦收获效率。在储存过程中,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小麦品质和安全。

综上所述,通过品种提纯改良、改革耕制、精准播种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和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