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又名皱环球盖菇、大球盖菇,俗称益肾菇,因生长在赤松树木根部,与树根共生而得名。赤松茸是一种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糖、多酚类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食用菌,其盖厚柄肥、色美味鲜、嫩滑爽脆、食味清香、口感极佳,有“素中之荤”之称。近几年人工培育成功,林下种植的赤松茸可与野生赤松茸相媲美。
图1.富源县墨红镇法土村人工培育的赤松茸。(2024年7月11日摄)
1.准备培养料。选用木屑、玉米芯、稻壳按5:3:2的比例混合发酵制成培养料,含水量要求达到70%-75%。播种前充分浇水发酵20天左右,翻堆散热后再用于栽培。栽培后的废料可以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2.整地消毒。选择树木密集的银杏林、杨树林等场地进行林下种植,为了早出菇和提高产量,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富含腐殖质,场地近水源、排水方便、避风、向阳、半遮阴。清理栽培场杂草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理墒,墒高20厘米、宽90厘米,沟宽40厘米。
整地完成后可泼浇1%的茶子饼水或者500倍液的辛硫磷乳油,预防虫害。如选用山地作菇场,须撒用灭蚁灵、白蚁粉等灭蚁。
3.播种。赤松茸适种季节长,春秋两季都可种植,采用层播。播前撒生石灰,见白即可,然后把发酵好的培养料平铺在墒面,压平踏实,每平方米用料量20千克至30千克。一般堆2层,每层厚度约10厘米至15厘米。把菌种掰成鸽蛋大小,点播在两层培养料之间,穴深5厘米至8厘米,穴距10厘米至12厘米,每平方米用种量600克至700克。播种后覆盖腐殖土2厘米左右,土壤上面再覆盖经过预湿的麦秸或草帘,厚3厘米至5厘米,起到保湿和遮光的作用。
4.生长期管理。赤松茸生长期间要做好温度、湿度管理,正常温度下,覆土后3天至5天菌丝开始萌发,能见到菌丝爬上覆土层。当菌床上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适当喷水,少喷勤喷,要求湿度在85%-95%,待菌丝全部露出土面后停止喷水,一般覆土后15天至20天即可出菇。当料温高过30℃时要加强通风管理,或在墒面喷冷水降温,墒面干燥时也应喷水保湿,要求雾状水、使覆土层湿润而水不进入料内为准。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和降雨天应覆盖薄膜或草帘。
栽培管理期间可利用防虫网、杀虫灯,有效控制病虫害。
图2.富源县墨红镇法土林场林下种植的赤松茸。(2024年7月11日摄)
5.采收。子实体长成后要及时采收,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期仅5天至8天,低温期适当延长。当子实体菌盖呈钟形、菇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为最佳采收期。采菇时用左手压住物料,右手指抓住菇脚轻轻转动再向上拔起,除去带土的菇脚即可上市销售,也可切片烘干制成干菇,或者进行盐浸制成盐浸菇销售。采收结束后清洁田园,将菇渣和菌袋清理干净,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6.保存。新鲜赤松茸一般保存时间比较短,常温下可保存2天左右,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还可延长约2天的保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