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17日电(记者彭奕凯)“云南不是山连山吗,怎么还能产澳洲龙虾?”这个曾让不少网友疑惑的问题,如今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官寨乡找到了答案。
走进官寨乡生态养殖基地,一池碧水中活跃着青壳白腹的澳洲淡水龙虾,工人们正将新鲜捕捞的龙虾装箱发往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南盘江水如碧带穿行山乡,清冽水质成就天然养殖场域。与澳洲原产地极为相似的年均气温,为澳洲淡水龙虾打造出跨越万里的“孪生”气候环境——既维系着最适生长温度,又天然远离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威胁。
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官寨乡的生态养殖基地。新华社发
这些来自高原的澳洲龙虾单只普遍重达160克以上,青壳薄脆、肉质饱满,每公斤售价达110元,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
由于价格较进口产品低近三成,且运输时长短、鲜活度优势明显,云南“高原澳龙”甫一上市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目前已形成供不应求的热销态势。
“去年我们的龙虾成活率超90%,还没出水就被沿海客户预订一空。”文山全意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云捧着刚出水的龙虾介绍,这种学名红螯螯虾的澳洲“移民”,已在当地形成从育苗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这场深山里的新尝试始于2021年。官寨乡党委调研发现,当地水质、气候条件与澳洲龙虾原产地高度相似,由此开启“将澳洲优势产业转化为本地特色产业”的实践探索。
乡党委创新构建“党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四维联动机制,整合10个行政村资源,在木宰村开辟8.6亩试验田,开展水质调控、饵料配比等七项核心技术攻关。时任项目负责人的乡干部王静回忆:“我们把宿舍搬到虾塘边的瓦房,每晚伴着蛙鸣蝉噪入眠,倒也别有生趣。”
产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官寨乡的“高原澳龙”。新华社发
2022年,首批1.2吨龙虾以12万元营收点燃了“蓝色希望”。随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引入,产业发展再添动能——在新的立体种养模式下,龙虾代谢物化作天然肥料,稻株为虾苗提供庇护所。新模式不仅使龙虾长势喜人,每年还产出3000余公斤生态大米,实现“一田双收”。
正在投喂饵料的村民笑逐颜开:“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业,年收入还多两万,老人孩子都能照顾。”统计数字也印证着山乡的巨变:养殖面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增长超18倍,达160亩,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从8.6亩“试验田”到160亩“聚宝盆”,官寨乡开启了一段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尝试。随着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浸润云岭山泉清甜的“高原澳龙”正游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