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叉尾鮰常见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3-11-28 来源:宜良县农业农村局 阅读:2739

叉尾鮰刺少味鲜,营养丰富,近年养殖量快速增加,在高密度养殖下,叉尾鮰疾病较多,其出血、烂身及套肠等病较为常见,现对这几种病害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图1.jpg
      图1.叉尾鮰图片。(2023年10月8日摄)

一、鮰鱼主要疾病的症状和发生原因

1.叉尾鮰出血病:

叉尾鮰出血病对叉尾鮰鱼苗和成鱼的致死率较高,尤其是对鱼苗鱼种的危害较大,如果在鱼苗阶段发病,则有可能会引起大量鱼苗死亡。其症状主要是叉尾鮰的鳍条、头颅、眼睛和体表等位置出现充血发红现象。

 图2.jpg 

     图2.jpg

   图2.叉尾鮰出血病症状。(2023年7月22日摄)

叉尾鮰出血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水环境恶化或水质不稳定;二是饲料投喂量过大,败坏水质;三是细菌感染导致鱼体肠道和肾脏等器官的损伤,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出现内脏器官出血,导致腹腔积水充血、脾脏发黑等症状。

2.叉尾鮰烂身病:

叉尾鮰烂身病刚发病时,在叉尾鮰的头部、躯干部和鳍条部会出现部分腐烂的现象,当病情严重的时候会在病灶处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严重的还会露出皮肤下面的肌肉组织甚至骨架组织等,病鱼则慢慢死去。

图3.jpg  图3.叉尾鮰烂身病症状。(2023年7月22日摄)

发生叉尾鮰烂身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池塘养殖水质恶化或者水体不稳定;二是养殖密度过大超过水体承载量导致溶氧不足;三是操作不当致使鱼体遭受机械损伤;四是饲料投喂量过大导致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超标;五是细菌性感染导致体表和肌肉组织腐烂。

3.斑点叉尾鮰套肠病: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是最近几年在斑点叉尾鮰身上发现的,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出现症状后的3天左右即可发生大规模死亡,死亡率一般在90%以上,严重情况下可达到100%。其症状除了鳍条出血发红和体表有圆型褪色斑以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患病鱼的肠道出现收缩、套叠、脱肛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见肠道断裂的情况。

 图4.jpg 

          图4.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症状。(2023年7月22日摄)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的病原是斑点叉尾鮰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较容易感染:一是在3月份-5月份叉尾鮰鱼苗运输的高峰期,如果运输鱼苗的密度过大,鳍条极易造成鱼体表皮损伤而诱发细菌性感染;二是患有肝胆疾病和肠炎的斑点叉尾鮰更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为患有肝胆疾病和肠炎的斑点叉尾鮰免疫力低下、胃动力不足、肠道消化能力降低,肠道痉挛而导致肠道阻塞,出现肠套叠;三是斑点叉尾鮰的肠道内有一定数量的绦虫寄生,有时也会导致肠道发生梗阻,同时容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出现斑点叉尾鮰的“套肠症”。、何管理池塘?

4.预防方法:
4.1.定期加注新水:

鱼塘中呈酸性的水要定期注入新水,以提高其pH值。如注入新水后,鱼塘中水的pH值仍在6以下,也可以向鱼塘中投放生石灰等碱性物质,使酸性水体被碱中和。

4.2.投喂管理:

5月份以后,随着水温上升斑点叉尾鮰进入生长旺季,改喂优质高蛋白饲料,每日投喂两次,日投饵率1.5%-2.5%,控制加料的速度和投喂量有利于减少排泄量,改善水质,促进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发育、繁殖。

4.3.定期改底:

根据投喂量需10天-15天进行一次改底,同时补充微生态制剂分解池塘有机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5.治疗方法:

5.1.水质调控:根据水质情况,定期使用生物活性剂调节水质,如光合细菌、高活性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等,稳定水体当中菌相平衡,适时对水体进行适当施肥,保证水体中有益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

5.2.调理机体:主要是提前服用保肝护肝以及鱼体抗应激的中药制剂,可用“金肝利胆”拌料投喂,每包药(200克)拌料40千克,每天一次,连喂五天为一疗程,连续投喂三个疗程。

图5.jpg 

       图5.保肝护肝的中药制剂。(2023年8月25日摄)

5.3.治疗用药:

斑点叉尾鮰的病毒和细菌通常情况下多为混合感染,可用“独立清”和“止血肠鳃康”同时拌料投喂,每包药(200克)拌料40千克,每天一次,连喂五天为一疗程,连续投喂三个疗程。重症者药量可加倍使用,即每包药(200克)拌料20千克。

图6.jpg         图6.斑点叉尾鮰的治疗用药。(2023年8月25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