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黄颡鱼腹水病、裂头病、出血病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3-06-26 来源:宜良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832次
分享到:

  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养殖产量越来越高,但是鱼苗进池之后常常出现腹水、裂头、出血的现象,死亡率较高。下面给大家来讲一黄颡鱼这些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

一、裂头病症:黄颡鱼裂头病主要表现为头顶“一点红”(充血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发病中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

B (2).jpg 

图1.黄颡鱼裂头病症状。(2023年5月10日摄)

 

流行情况:黄颡鱼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之间发病,尤其是二龄黄颡鱼发病率较高,50g-100g的鱼发病居多。一般情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是该病的病程比较长,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累计死亡率较高。 

二、腹水病症状:吃食减少或者不吃食、离群独游或者悬浮于水面,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解剖腹部有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质,胃部没有食物,肠道发红,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细菌分离鉴定主要是维氏气单胞菌,也有见到鮰爱德华氏菌感染。

 

B (1).jpg 

 2.鱼腹水病症状。(2023年5月26日摄)

流行情况:黄颡鱼腹水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易爆发,特别是在强降温天气时来势猛、蔓延快。

三、出血病症状:出血性水肿病也是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D (2).jpg

图3.黄颡鱼腹水病症状。(2023年5月16日摄)

 

流行情况:黄颡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每年4月-5月的梅雨期和8月-10月的高温期,其中5月-6月和8月-9月为高发期。鱼苗期主要是出血性水肿,规格3cm-5cm的鱼种容易患病,致死率很高;成鱼患病规格在50克斤以上。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30%-60%。

四、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有调节水体,改善水质,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使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质恶化。

2.注意多调水、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鱼塘设增氧机防止黄颡鱼缺氧浮头。

3.已发病塘口,由于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并且还会产生抗药性,毁害黄颡鱼的肝胆,为后期养殖增加难度,建议使用纯中药制剂为主,安全性较高,也没有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如:止雪肠鳃康+金肝利胆+液肽美等进行治疗,有效提高鱼成活率。

D (1).jpg 图4.止雪肠鳃康+金肝利胆+液肽美。(2023年6月10日摄)

 

 使用方法: 

   预防用量:止雪肠鳃康一袋(200克)+金肝利胆一袋(200克)+液肽美一瓶(100毫升)拌料40千克,一天喂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间隔10天再用一个疗程;

治疗用量:止雪肠鳃康一袋(200克)+金肝利胆一袋(200克)+液肽美一瓶(100毫升)拌料20千克,一天喂二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

液态美作为预防也可以外泼使用,直接用水稀释,每瓶(100毫升)可用三到五亩。 

(本文图片由新乡市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渔医工程师黄彦青先生友情提供,宜良县农业农村局三农通信息联络站苗春编辑整理,无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