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暴发性害虫,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黏虫主要危害小麦、粟、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大发生年份也危害豆类、花生、棉花等,主要咬食作物叶片,严重时将作物 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秆,造成颗粒无收。具有爆发强、危害猛、危害损失大的特点,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龄-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后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5龄-6龄达暴食期,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寻甸县粘虫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一般地势低、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图1. 粘虫。(2023年6月16日摄)
寻甸县植保部门持续加强对粘虫的田间调查监测,确保虫情监测调查全覆盖,根据发生动态准确研判发生趋势,按时上报发生情况,及时发布发生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防控。通过开展玉米地、水稻田小草把诱蛾产卵监测工作,能动态掌握粘虫迁飞、产卵等情况,为后期有针对性的指导水稻种植区粘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防控”,更好的推进以水稻粘虫等病虫害为主的防治工作。今年,寻甸县粘虫产卵始见期5月21日,当日共诱到卵块4块148粒,平均37粒,产卵始期比去年提前17天,截至6月21日共诱到粘虫卵块28块,比去年同期多25块。
图2. 粘虫检测。 (2023年6月16日摄)
粘虫发生重点区域要逐块调查,根据虫情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对于发生较重的区域或荒地,要组织机防队进行统一防治。当农作物百株虫量达20头-30头时应立即进行防治,防治中要严把“三关”,即捕蛾于产卵前,灭卵于孵化前,药剂防治于3龄前。
1.成虫发生期的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
2.成虫产卵期的防治。在田间插杨树枝把、谷草把等引诱成虫产卵,在卵孵化前集中烧毁。
3.幼虫发生期的防治。抓住3龄前低龄幼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黏虫幼虫3龄前为最佳防治时期,当田间每平方米有虫15头时,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600倍-800倍液、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g-6g/亩、10%虫螨腈悬浮剂33ml-50ml/亩、5.7%甲维盐可分散粒剂2g-4g/亩等进行喷雾,虫龄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喷雾力求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并注意查残扫残。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而将黏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药时间最好选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治质量和保证施药者的安全。
图3.粘虫咬食叶片。 (2023年6月16日摄)
注意事项
1.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2.生物农药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阶段施用,确保防效。
3.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
4.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