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病,又称花生早斑病,是由花生尾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花生叶片上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和茎秆。
花生褐斑病是花生上普遍发生的病害。在孟连县各花种植区均有发生,是花生种植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花生初花期开始发生,生长中后期为发生盛期。病叶布满病斑,光合作用面积减少,造成早期落叶、茎秆枯死,严重影响干物质积累及荚果饱满度和成熟度。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40%以上。
1.为害症状:花生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和茎秆。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一般直径1mm-10mm,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叶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不明显的散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座。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片正面病斑上病健部交界处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叶柄和茎秆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中间稍凹陷。
图1.花生褐斑病危害图片。(2023年7月14日摄)
图2.花生褐斑病危害叶片正面图片。(2023年7月14日摄)
图3.花生褐斑病危害叶片背面图片。(2023年7月14日摄)
图4.花生褐斑病危害图片。(2023年7月14日摄)
2.发病规律。春花生于4月开始发生,6月-7月危害最重。高温、多雨、多雾、多露、日照不足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大雨过后骤晴、闷热,病情迅速发展,特别是7月-8月多雨潮湿天气发病重,干旱少雨的天气发病较轻。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嫩多汁,土壤黏重、偏酸,重茬连作等地块发病重,土壤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较重。一般在水肥充足、地势低洼、 土壤潮湿、田间病残体多的地块易发病。在种植密度大、植株生长茂密而又少见阳光的中下部叶片上发病较多。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发病多而重。花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抗病,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3.1.1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品种或无病种子,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
3.1.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病田与甘薯、玉米水稻、大豆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1.3避免偏施氮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株生长。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湿度。
3.1.4花生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及时深耕土壤。
3.2化学防治
花生开花初期,是防治褐斑病的关键时期。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达到5%-10%时,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每亩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g-90g,或30%己唑醇悬浮剂20ml-30ml,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40g-60g,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0g-80g,或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150ml-250ml,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ml-30ml等,兑水40kg-50kg,均匀喷雾。也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5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8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2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7000倍液,均匀喷雾,亩喷药液40kg-50kg。喷药时宜加入0.03%的有机硅或0.2%洗衣粉作为展着剂,间隔10天-15天喷1次,连喷2次-3次,药剂应交替施用,可兼治其他叶斑病害。
4.花生褐斑病和花生黑斑病的区别:花生褐斑病和花生黑斑病都危害花生叶片、叶柄和茎部。褐斑病发生较早,约在初花期即开始在田间出现;花生黑斑病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间开始出现。后期严重时两种病害在同一植株上都有发生,引起严重落叶,甚至整株枯死。花生褐斑病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病斑为黄褐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mm-10mm,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状物。花生黑病斑的病斑小而圆,暗褐色和黑褐色,直径1mm-6mm。病斑边缘较褐斑病整齐,叶背着生许多黑色颗粒点,排列成许多同心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