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3-07-26 来源:寻甸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405次
分享到: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也能够侵染花蕾、浆果。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微信图片_20230724100633.jpg

图1.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2023年7月18日摄)

一、传播特点

晚疫病主要是带菌病薯,病原菌可随雨水、土壤水分流动传播,该病的发生受气候因素影响大,低温、阴雨、湿度高、露水多、早晚多雾、多露的环境极易发病。气温在10℃-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为病害流行条件;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偏施氮肥,田间相对湿度过大或植株生长衰弱等,亦有利于此病发生。在马铃薯现蕾至开花期,如遇阴雨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会快速扩展流行。

二、发病症状

(一)马铃薯叶被害。初为不规则形黄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色霉状物,叶背白霉更茂密明显,为本病特征。干燥时,病斑扩展慢或停止,病部变褐而脆,边缘无白霉,病叶由下部向上蔓延。叶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圆形或不定形沸水烫状,绿褐色,病斑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病斑外缘出现一圈白霉,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叶背斑面病征尤为明显。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斑面病征也不明显,且扩展速度减慢。严重发病的土豆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病害流行时全田一片焦枯。

微信图片_20230724100733.jpg

            图2. 薯叶染病。(2023年7月18日摄)

(二)马铃薯茎部受害。雨水多的年份块茎染病严重,初为稍凹陷的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生少量白霉,表面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渐扩大,终致腐烂,当侵染源在田外时,由外部飞散来的孢子侵入上部叶片发病。幼茎、叶柄、花便出现暗紫褐色病斑,时常在粗壮的嫩筋上形成20cm-30cm的病斑。病斑环绕茎一周,该部位即折断。

(三)马铃薯薯块受害。块茎表皮,特别是芽眼附近,出现边界不明显的微微凹陷的褐色或紫褐斑纹,斑纹下的肉质部变硬,呈褐色或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病斑在低温干燥的贮藏条件下干燥后,病部发硬,发展迟缓,在多湿粘重的土壤内,常易引起杂菌感染而软腐。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窑藏期间,病害可继续发展,造成干腐或湿腐,如遇高温多雨状态,由于受再侵染,迅速腐烂。

9f7b9117416948feb5867d655399fb32.jpeg

               图3. 马铃薯病变(来源于网络)

三、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预防是关键,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很容易快速蔓延至全田发病,危害严重。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可以推广抗病品种以有效减轻晚疫病的威胁。虽然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根本措施,但由于品种抗性受其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经多年种植,抗性可能会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导致晚疫病的流行发生和产量损失。

2.减少菌源。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人土中侵染新薯。在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要选择已过休眠期薯皮光滑细嫩、芽眼深浅一致健康无病、无破损、大小均匀一致、储藏良好、品种特征明显的薯块作为种薯推广小整薯(15克-50克)播种技术,避免切刀传病,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合理轮作。在推广种植优良感病品种时,要选择3年以上轮作的田块,最好不要在马铃薯晚疫病的常发区种植。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特别是严禁与番茄连作。

4.加强田间管理。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开花前后加强田间调查,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并摘除附近植株上的病叶,就地深埋,撤上石灰。

下载.jpg

         图2. 农户防治图片。(2023年7月18日摄)

(二)化学防治

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的出现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防治范围。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和气象条件而定。由于没有高抗晚疫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化学防治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在晚疫病发生初期,要及时清除病株,并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根据具体情况,7天-10天喷药一次,一连喷2次。药剂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代森锰锌(大生M-45)、72%克露或69%安克锰锌等。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最好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