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丘北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以来,其常见病害及防治如下:
一、玉米霜霉病
症状识别:玉米霜霉病又称玉米白苗病、疯顶病是玉米上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玉米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生长缓慢,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重病株不能正常抽穗,或果穗与雄花畸形。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淡黄色、苍白色或紫红色的条纹或条斑,宽度不等,多与叶脉平行,以后变褐枯死,湿度高时叶片背面或两侧产生灰白色霉层。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病田达60%以上。
一种是心叶长出黄白色条纹,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重病苗提前枯死。成株期呈抑制型黄化缩症状。常见有植株严重矮缩型和植株高大、仅个别小花变态型。雄花正常抽出,雌花无花丝,病株心叶拧卷下弯。
一种是发病幼苗严重矮化,生长衰弱,叶色较浓,沿脉形成黄褐色条状枯死斑。典型症状是:病株矮小,叶片现淡绿、黄绿相间的条纹,叶背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株矮化节间缩短,茎秆弯曲或叶卷旋,后期病叶枯死。
病原及侵染途径:病菌主要在病残株上越冬,但种子也可以传病。第二年春天温湿度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引起玉米初次发病。发病后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在小喇叭口期(5片-6片叶),温度25°,相对湿度80%,最容易发病。早玉米发病轻;晚播玉米发病重。一般雨水多、排水不良和水淹洼塘地、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的地块最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消灭越冬病原,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结合药剂防治,是控制病害流行的主要措施。(1)消灭越冬病原。播种前,清理田间的病残株,铲除田边寄主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沤制堆肥;(2)选用包衣种。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有较好的防病作用;(3)适时早播;(4)清沟排渍。玉米生长过程中结合中耕除草,清理畦沟,防止雨后渍水,降低田间湿度;(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瑞毒霉)50g或用杀毒凡、百菌清等每7d喷1次,连喷2次。先拔除病株后喷药,防治效果最好。
二、玉米大斑病
发生部位: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
病斑特征: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型病斑,一般大小为50mm:100mm×5m:10mm,有些长度可达200mm。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在抗性品种上,病斑呈褪绿、浅灰色,较少霉层。病斑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
发生特点:抽雄后发病
防治方法:苗期喷施96%的恶霉灵3000倍液,同时兼防兼治玉米大斑病、玉米圆斑病,拔节期后喷施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喷雾防治。
三、玉米小斑病
危害危害部位:主要危害叶片,但也侵染叶鞘、苞叶。
发生部位:小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
病斑特征:叶片上常见症状有3种:(1)典型症状:受叶脉限制,椭圆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为10mm:15×4mm:3;(2)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3)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
发生时期:主要在抽雄后发病。
防治方法:参照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四、普通玉米锈病
发生部位:发生在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为主。
病斑特征:在叶片上常产生长条状、略突出叶片表面的孢子堆,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的粉末。
防治方法: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区应更换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肥。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倍液-1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00倍液。
玉米南方锈病:小圆形,金黄色,明显隆起,颜色加深至黄褐色,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原菌夏孢子);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密集。在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五、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节-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开始时水渍状,单个椭圆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扩大汇合成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且引起叶枯死;果穗受害,苞叶上同样产生褐色云纹状病斑,内部籽粒、穗轴均变褐腐烂。病穗整个或部分腐烂,常可见部分穗发芽。
六、玉米茎腐病(青枯病)
症状: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部症状: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防治方法:用25%叶枯灵+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
七、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目前玉米发病最普遍的叶部病害,在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常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
典型病斑:矩形(约1cm-6cm×2mm-4㎜),具有明显的平行边缘,病斑不透明。早期坏死斑很小、淡褐色、具晕圈,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成黄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并受叶脉限制。通常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
主要危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重病时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药剂防治:用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喷雾;或50%-8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或70%托布津500倍液喷雾;或50%福美双粉剂500倍液喷雾。
八、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也叫玉米花叶条纹病、黄绿条纹病),在 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
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发育弱,易腐烂。
流行规律: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玉米矮花叶病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减少毒源;(3)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4)药剂治蚜防病,可用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1200倍液-1500倍液喷雾防治。
九、玉米粗缩病
为害症状: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5叶-6叶期可显症,首先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心叶主脉两侧的细脉上出现透明的虚线状褪绿条纹。随植株长大,在叶背面的叶脉上可见清晰的长短不一的蜡泪状线条隆起,称为脉突。均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发生规律:玉米粗缩病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苗期感病性最强。该病属于昆虫传播病害,病毒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经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等传毒介体上越冬。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是玉米粗缩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1)毒源量: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植物,因此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2)玉米品种抗病性:目前种植的大部分品种对病毒病中感或高感,抗病品种很少,高抗品种更少。因此,一旦传毒介体增多,就会促进该病发生流行。(3)玉米栽培模式: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差异较大,感病越早,病情越重。
防治措施:(1)药剂拌种或包衣。用内吸杀虫剂或包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害传播。(2)苗期喷药杀虫。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灰飞虱,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水喷雾全面防治灰飞虱和蚜虫。玉米三叶期及时用氧化乐果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喷雾预防,每7d-10d喷1次,连喷2次-3次。
十、玉米丝黑穗病
典型病症: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雄穗受害:雄穗染病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初侵染源:上年残留在土壤中的菌量。
侵染时期:种子萌发7叶期,尤其幼苗出土前。
苗期症状: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玉米丝黑穗病的成株期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和变态畸形穗。主要有:(1)黑穗。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2)变态畸形穗。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防治防法:(1)选用包衣种子,用粉锈宁拌种效果很好(2)拨除病株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雄穗,但苗期已表现病状,切随着叶龄的增加,特征愈明显,确诊率愈高。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予以拨除病苗、可疑苗,拨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拨除病株,抽雄后继续拨除,彻底扫残。拨除的病株要深埋、烧毁,不得在田间随意丢放。
图片1.玉米霜霉病。(2023年5月4日摄)
图片2. 玉米大斑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3.玉米小斑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4.玉米锈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5.玉米纹枯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6.玉米茎腐病。(2023年8月24日摄)
图片7.玉米灰斑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8.玉米矮花叶病。(2023年6月24日摄)
图片9.玉米粗缩病。(2022年9月17日摄)
图片10.玉米丝黑穗病。(2023年8月15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