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黑斑病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在叶片上可形成黑褐色的同心轮纹状病斑,严重流行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白菜黑斑病的危害十分严重,那么病原菌的初侵染源都有哪些呢?为何温暖高湿的环境易导致病害加重?
图1 白菜黑斑病危害症状
一、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初侵染源
1.种子带菌
带菌种子是白菜黑斑病的初侵染源之一,病原菌在种子的表面和内部均可以存活。病原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长期附着在种子表面并保持活性,条件适宜时可存活2年左右;病原菌也可以侵入种皮和胚胎的内部进行长期定殖,低温条件下(7℃),有些菌株可在种子内部存活17年之久。一些商业种子的带菌率可高达95%,带菌种子发育形成的幼苗期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严重时会导致幼苗死亡。种子内部定殖的病原菌常导致种子变小和干瘪。
2.土壤或病残体带菌
病原菌可以在土壤或植物病残体上长期存活,通过雨水飞溅或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到新的植株上进行侵染。适宜条件下,病残体上的病原菌仍然可以很长时间(可达5个多月)的持续产生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原菌可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存活5年以上。
3.其他作物和杂草带菌
病原菌寄主广泛,在其他植物上生存的病原菌也是黑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花椰菜、萝卜等其他十字花科作物,番茄、胡萝卜等非十字花科作物以及野芥菜、白芥等杂草上的病原菌可被传播到白菜上引起白菜黑斑病。
二、温暖高湿的环境易导致病害加重
1.温暖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在温度为18℃-30℃的范围内,病斑上的病原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但不同物种产孢的最适温度有差异。如芸薹链格孢(A.brassicae)的产孢最适温度为18℃-24℃,而甘蓝链格孢(A. brassicicola)的产孢最适温度为26℃-30℃。在87%-100%的相对湿度下,有利于病原菌产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87%时,孢子的产量明显减少。
2.湿度下降导致孢子释放
病原菌孢子的释放与湿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湿度下降会导致孢子释放,连续的高湿条件下则会抑制孢子的释放。在清晨4时-6时,环境的相对湿度最高,而温度最低,此时孢子的释放量也是最低的;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孢子释放量逐渐增加;在下午的13时-15时,孢子的释放量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
图2 孢子释放量随时间的日变化
3.叶片湿润是成功侵染的必应条件
病原菌危害叶片时,需要使叶片保持4小时以上的湿润状态才能成功侵染。在温度6℃-31℃的范围内,病原菌均可以正常侵染叶片,19℃-25℃时最适合侵染,温度越低侵染过程越缓慢。不同物种在侵染时的最适温度存在差异,如芸薹链格孢菌侵染叶片时的最适温度为26℃-31℃。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5%时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病原菌的侵染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