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情况
玉米锈病是近年来我县玉米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不但发生范围广,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玉米植株干枯、籽粒不饱满,而导致严重减产。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害果穗、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斑。发病严重的植株基部叶片干枯、病部枯死。当气温在20度-30度时,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播种晚,锈病发生更严重。受害植株结穗小,有的品种即使果穗较大,但果穗松软、早衰下垂,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遇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30%以上。
据调查,玉米锈病在全县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平均病株率1.69%、最高病株率2.98%、平均病叶率1.23%、最高病叶率2.57%,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图 玉米锈病(2023年8月3日摄)
二、防治意见
(一)农业防治:及时巡查病情,适时进行预防和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最好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在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减少土表越冬病菌。密度过大、偏施和过量施用氮肥的植株会加重锈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不要偏施氮肥。
(二)化学防治: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亩用32毫升-36毫升兑水50千克-75千克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