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在会泽辖区常有发生,发病盛期为保护地6月-7月,露地7月-8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在日光温室内发生普遍,是日光温室辣椒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发生严重时常造成绝收。
图1.辣椒疫病。(2023年6月30日摄)
一、病原特征
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属鞭毛属亚门疫霉属的一种病原真菌,病菌孢囊梗不规则分枝或伞形分枝,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该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7℃,产生孢子囊最适宜温度为26℃-28℃。
二、为害症状
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
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
成株期发病:1.根部染病。主根染病,初呈淡褐色湿腐状斑块,后逐渐变为黑褐色,导致根及跟颈部韧皮部腐烂,木质部变淡褐色,引起整株萎焉死亡,可称为“根腐型”,常和辣椒根腐病相混。2.茎和枝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环茎枝表皮扩展的,后导致茎枝“黑杆”,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3.叶片染病,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4.果实染病,特别是菜椒,多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病果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病果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
图2.辣椒疫病。(2023年6月30日摄)
三、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6月-7月,露地7-8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以般尖椒型品种发病率低于甜椒杂交组合;而10天以上高温干旱,则可抑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图3.辣椒疫病。(2023年6月30日摄)
四、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辣椒疫病的传播途径多,病原菌的卵孢子在土壤中能长期存活,所以在适宜的温湿度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辣椒疫病的爆发流行,使辣椒在短期内大面积枯死。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措施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选用和培育抗病品种。
2.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3.种子消毒: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定植前7天和当天,分别细致喷洒两次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保护剂,做到净苗入室,减少病害发生。
4.加强管理:辣椒从育苗开始,就要加强管理,特别是水、肥管理,满足辣椒生长发育对水肥的需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病。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实行氮、磷、钾配合施用,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植株徒长。
5.清除病株:发病始期,要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清理出田外销毁。辣椒收获后,要彻底清理残枝落叶,集中销毁。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图4.辣椒疫病。(2023年6月30日摄)
化学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的使用浓度为10毫升装加水150毫升,混匀后可拌种5千克,包衣后播种。发现中心病株(发病初期)开始施药,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药间隔7天-10天,连续2次-3次,尤其在6月-7月份雨后天晴时注意及时喷药,防治效果更好。还可进行药液灌根封锁发病中心,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病穴和周围植株灌根,每株药液量250克,灌1次-2次,间隔期5天-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