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又称箭秆虫、玉米钻心虫,隶属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
一、形态特征
玉米螟的卵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有一部分为黑褐色,即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至30毫米,圆筒形、头部黑褐色、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成虫为中小型黄褐色小蛾子,雄蛾前翅黄褐色、后翅灰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鲜黄色、后翅淡黄褐色。
玉米螟一年可发生二代至四代,二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危害夏玉米心叶,三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进入盛期,危害夏玉米的果穗和茎。幼虫成熟后,于9月中下旬越冬,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残茬内越冬,次年四月份至五月份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寿命5天至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
图1.玉米螟幼虫。(2023年8月30日摄)
二、危害特点
玉米螟幼虫孵出后,聚集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在玉米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取食玉米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降低其光合效率。苞叶、花丝被蛀食后会造成缺粒、秕粒;在玉米抽穗期,玉米螟钻入茎秆、穗柄、穗轴蛀食,影响植株内水分、养分输送。另外茎秆被钻孔容易折叠,导致玉米大面积倒伏;在成穗期,雌穗和谷粒被虫蛀,导致谷粒不足和霉变。
图2.富源县植保技术人员深入中安街道龙潭箐村调查玉米病虫害。(2023年9月3日摄)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季收获时要处理好玉米秸秆,在越冬幼虫化蛹、春季羽化前,将有虫玉米秸秆及根茬作燃料、铡碎沤肥、饲喂等处理,封存穗轴、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2.生物防治。在越冬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间隔4天至5天放1次,连续放3次。每亩设5个至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头至30000头。
3.物理防治。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集中捕杀。还可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每60亩安放1盏至2盏,两灯间距100米以上,悬挂高出作物约1米,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克和干细砂250千克配成毒砂,撒入玉米心叶,每亩施用5千克。或将3%辛硫磷颗粒剂与细煤渣以1:15的比例混合拌匀,撒入玉米心叶末端的喇叭口,每株施用2克。
玉米穗期,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千克、水150千克、粘土250千克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倍液至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倍液至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玉米雌穗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