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片发黄,上面布满斑点,这是玉米褐斑病引起的。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多。首先在顶部的4片-8片叶片发生,病斑初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的白色或黄色小斑点,叶肉褪色为红黄色,许多小斑点通常连接在一起形成横带状大片黄斑。后期病组织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并愈合成大而不规则斑块,造成叶片无法输送营养而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此病可造成玉米减产在10%-20%,严重可达40%。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该菌喜高温和高湿,休眠孢子囊的萌发需要有水滴条件和23℃-30℃的气温。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
在过去发生褐斑病的田块,在玉米4片-5片叶期,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玉米发病初期时立即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进行喷洒。如果是多雨天气,喷杀菌药剂应为2次-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在积极防治的同时,对发病的田块或长势弱的田块,及时追施尿素等氮肥或喷施黄腐酸类等叶面肥,促进玉米生长,减轻病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