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韭菜的主要病害,无论保护地,或是露地栽培均可发生,尤其是冬春保护地更易发生危害。灰毒病发生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病害表现症状:灰霉病菌不仅危害韭菜的叶尖和叶片,还危害韭莱根部,其症状分3个类型。白点型:主要在叶片上。初期叶面上生有白色至浅灰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里椭圆形或菱形,也可相互交汇合成斑块,致叶片焦枯。
干尖型:叶片尖端感染病后枯黄致死,并逐渐向下幕延形成2cm-4cm的上部叶片枯死。腐烂性:病菌由收割后的刀口处侵染,初呈水渍状淡绿色病斑,表面生稀疏霉层,以后病部继续向下扩展2cm-4cm,病叶黄褐色,湿度大时生出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
病害发生条件:韭菜灰霉病主要靠病菌的分生孢子传播莫延,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部的毒层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每次收割韭菜时,孢子散落在土表,通过灌溉水、雨水、气流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莫延到新的韭菜叶片上,湿度大时孢子萌发,尤其在水滴中更易萌发感染病。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叶面如有结雾或水膜,则有利于病害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不发病或发病轻。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是灰霉病发生幕延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选用直立性强、生长健壮的韭宝、绿宝、棚宝、平丰8号等品种,对灰霉病均有较强抗性。
2.加强肥水管理。韭菜是多年生蔬菜,要注意增施有机肥及中耕松土,合理灌水,不灌大水,忌灌冷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露地栽培,在高温多雨季节要适当减少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填含水量。
3物理防治。割韭菜后均应清洁田园,及时清除剩下的病叶,携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另外,还要注意通风排湿,要注意适时通风排湿,防止湿度过大。根据天气情况,一般在中午前后打开一定最的通风口,注意放风由小到大,闭风由大到小。另外,尽量选用聚氯乙烯无滴新农膜,避免或减轻棚膜聚水滴而导致病害发生。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8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2次-3次,喷药时注意,要把药重点喷到新叶、割口及周围土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