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马铃薯晚疫病图片。(2023年9月2日摄)
1.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病,是一种可侵染马铃薯茎、叶、块茎并造成毁灭性损失的病害。该病属世界性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该病发生与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湿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天气潮湿而阴沉,早晚多雾、多露,或经常阴雨连绵,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晚疫病病菌喜冷凉高湿条件,最适发病温度为白天22℃,夜间10℃-13℃,相对湿度95%以上,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田间积水、种植过密、管理粗放或施用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势弱,均易发病。发病后10天-14天病害蔓延到全田,条件合适即可引起大流行。
2. 病害症状:
叶片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在冷凉和高湿的条件下,病斑扩展速度快,叶背经常出现白色霉层。天气干燥时,病斑扩展慢,干燥变褐,不产生霉层,病斑质地干脆、易裂。地上茎部受害后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病斑,潮湿时,偶尔可见白色稀疏霉层。组织受害坏死后,可致地上茎软化甚至崩解,造成该茎及其上的叶片死亡。病菌通过土壤也可侵染地下块茎。块茎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将薯块切块后可见被害薯肉呈不同程度的褐色坏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明显的界线。病薯在贮藏中往往易受其他真菌或细菌的再次侵染而导致腐烂。
图2.马铃薯晚疫病致成片死亡。(2023年9月2日摄)
3.传播途径: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种薯会导致不出芽或出芽后迅速死芽,出芽后成为中心病株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日暖夜冷高湿条件下迅速发病,快速传播。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温暖多雾等条件导致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
4.1.种子处理: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的抗病品种,优先选用脱毒种薯,降低病毒病发生。播种前 7天将种薯摊放在通风良好的空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种薯切块时将切刀用 75%酒精或高锰酸钾浸泡5分钟-6分钟进行消毒,最好多把切刀轮换使用。种薯切块后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霜脲锰锌方案,也可选用百菌清或甲基硫菌灵十烯酰吗啉+福美双方案等进行种薯处理。拌种后晾干装网袋小垛摆放,适量晾晒,保持良好的通风,促使伤口愈合、木栓化,1天-2天后播种。
图3.马铃薯种子处理图片。(2023年6月23日摄)
4.2.实行合理轮作:在生产中按不同的作物种类、品种有计划的轮作换茬,可与燕麦、小麦、玉米、大豆、萝卜等作物轮作倒茬,可减少病源、虫源的积累,减轻危害。
4.3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薯块入库时剔除病、虫薯。
4.4.药物防治:在中心病株出现前,选用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醚菌酯、唑醚代森联预防,进入流行期后,可洗用治疗性杀菌剂烯酰吗啉、氟菌霜霉威、氟噻唑呲乙酮、双炔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酮霜脲氰、嘧菌酯等高效杀菌剂进行防控。防治应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天-10天左右。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图4.马铃薯打药图片。(2023年9月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