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美洲大蠊养殖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4-02-04 来源:腾冲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2883次
分享到:

美洲大蠊养殖过程中主要虫害有啊氏啮小蜂、蝇蛆、螨虫、小菌虫等。

啊氏啮小蜂可以在美洲大蠊养殖区内终年繁殖,最适温度为20℃-29℃,低于 15℃则不活跃,10℃以下则停止活动,喜光。啊氏啮小蜂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啊氏啮小蜂的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及时收集美洲大蠊卵荚,一般早上10:00 点以前收完,减少啊氏啮小蜂的寄生;其次,对养殖间内夹缝、养殖箱外壁和地面上的卵荚及时收集,集中销毁。

    蝇蛆。蝇蛆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防治蝇蛆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收取美洲大蠊卵荚,一般早10:00 点以前收集完成。收集卵荚时动作要轻巧,注意保护卵荚,筛选卵荚是剔除破损的卵荚,发现卵荚表面有白点状的蝇卵,需用手除去;孵化盆用纱布隔离,放置孵化盆的地方保持通风;清除养殖间内的死虫、粪便、卵荚,减少蝇蛆赖以生存的有机物。

    螨虫。螨虫病是螨虫叮咬或吞食美洲大蠊虫体、卵荚内容物而引起美洲大蠊虫体或胚胎损伤甚至死亡的病害。螨虫多发生于美洲大蠊若虫箱、孵化盆及养殖间死角等不经常打扫的地方。螨虫的防治要做到每日打扫养殖间,不留死角,每日观察养殖箱和孵化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出现螨虫的养殖箱、孵化盆取出,剔除螨虫后喷洒5%的乙酯杀螨醇。

    小菌虫。小菌虫主要蛀食美洲大蠊成品。该虫性喜潮湿,因此保持贮藏环境清洁卫生及干燥通风是防治该虫的关键措施;若发现有该虫危害,可在高温天气对美洲大蠊干品进行曝晒。

IMG_8456.jpg

 图为美洲大蠊养殖间(摄于202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