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气泡病是由于水体中某些气体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引起的鱼类疾病。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主要危害鱼苗,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光;较大的个体亦有患气泡病的,但较少见且危害较小。
图1.患气泡病的小鱼苗。(摄于2023年5月6日)
1.气泡病产生的原因:1.1.水中藻类过多,在强烈阳光照射的中午,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旺盛,加之水温较高,可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当溶氧过饱和达150%时,就可引起气泡病;1.2.池塘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池底不断分解,消耗水中氧气,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放出很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气泡,鱼苗误将小气泡当浮游生物而吞入,引起气泡病;1.3.水温较高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低,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成过饱和而形成气泡,引起气泡病;1.4.充氧运输的小鱼苗或虾苗,在放苗时解袋后,袋内水中的气体饱和度升高,小苗血液中溶解的气体也会逸出导致发病。气泡进入鱼体的途径有二:一是由鱼苗直接吞入,在体内如肠道聚集形成气泡;二是气体通过鳃和皮肤等向血液中扩散,使血液中气体过饱和,血液中过剩气体游离而形成气泡。
图2.患病鱼苗肠道充满气泡。(摄于2023年5月6日)
2.症状及病理变化:
最初鱼苗感到不舒服,呼吸急促,无固定方向乱窜,在水面作混乱无力游动,头部时而探出水面等症状,不久鱼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还能反抗其浮力而向下游动,但身体已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向下,时游时停,随着气泡的增大及体力的消耗,鱼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不久即死。解剖及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鳍、鳃、皮肤及内脏的血管内都含有大量气泡,引起栓塞而死,或是引起血管和组织损伤等,从而造成机体生理机能障碍。头部、鱼鳍、鳃盖、吻部和口腔内真皮下或真皮与表皮间有大量气泡是气泡病最典型的症状;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的眼睛异常也是经常观察到的气泡病症状,气泡积聚在角膜后和眼睛的疏松结缔组织中,造成严重的眼球突出症,同时出现“白内障”、眼出血、角膜肿胀、浑浊等症状,多数情况肉眼可见鱼苗眼内有大量气泡。
图3.患病鱼苗头部和体表及鳍条有大量气泡。(资料图)
3.预防方法:3.1.要防止水中气体过饱和,注意水源,不用含气泡过多的水;3.2.池中腐殖质不要过多,不用未经发酵的肥料;3.3.平时掌握投饵量及施肥量,注意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3.4.科学调节水质,保持池水肥、活、嫩、爽,pH在8.3以下,透明度不低于35厘米,则不易引起水中含氧过饱和。另外,投放鱼苗时,由于运输袋中的水温通常低于放养池塘,直接开袋放苗会因外界水温的快速升高而发生气泡病,所以放苗时需要注意缓苗后再放入塘中。
图4.放苗时需要缓苗后再放入(资料图)。
4.治疗方法:4.1.当发现有气泡病时,应立即加注清水,池塘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增强水体稳定性;4.2.及时打开增氧机曝气,让上下水层对流,同时逸出多余的气体;4.3.发生气泡病时,按每亩水体用5千克-10千克食盐溶水后全池泼洒,两小时后搭配施用苯扎溴铵,用量为每亩水体50毫升,可降低气泡形成,也可以轻度给受伤鱼苗体表消毒;4.4.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0.3毫克/升,杀灭部分浮游植物,并对池水进行消毒,避免引发其他病害;4.5.使用“福地安II”(5亩/瓶)进行改底,分解池塘底部有机质;4.6.使用生物菌制剂,如“利饵多”、“利苗多”等,有效培养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繁殖。
图5.用增氧机曝气。(2023年8月20日摄)
图6.科学调节水质(肥、活、嫩、爽)。
(2023年7月20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