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环境下都会发生,以冬春设施栽培最为常见,发病后可使韭菜产量降低10%-20%,严重时可使韭菜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表现症状:灰霉病会危害韭菜叶片及根部,但不同类型的灰霉病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白点型表现为: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或浅灰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棱形,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会出现焦枯。尖干型表现为:叶片尖端感染灰霉病后,逐渐向叶身下部扩展,导致尖部2cm-4cm干枯。腐烂型表现为:一般出现在收割后的刀口部位,初期形成水渍状淡绿色病斑,随着病菌持续侵染,会呈现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
病害发生条件:韭菜灰霉病主要靠病菌分生孢子传播,昼夜温差大、环境湿度高、偏施氮肥、持续寡照都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韭菜生长发育要求PH7左右的中性土壤。如果长期大量向土壤中施入粪稀、饼肥或硫酸铵等酸性肥料,就会引起土壤酸化,发生酸害,导致韭菜叶片生长缓慢,幼苗和外叶枯黄变干。如果棚内温度达30摄氏度以上,又未及时通风,或连阴天后突然天晴,出现高温,就会造成叶枯,随后叶片逐渐枯死。
防治方法:1.选育良种。韭菜栽培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2.注意田间管理。注意轮作倒茬,在具体管理上,要注意中耕松土,合理灌水。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3.正确通风。当棚室内的温度达到20-30摄氏度时,应开始放小风。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加大放风量,通风速度要慢,不可让冷空气突然大量进入。棚室内,白天温度不应高于30摄氏度,夜间不可低于5摄氏度,要尽量减少昼夜温差。原则上不通底风,只开中、上部放风口。这样既有利于降温,又容易将湿气和有害气体排除。4.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腐霉利、嘧菌环胺、灰霉宁等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