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乡冬小麦已经进入拔节抽穗阶段,且是病虫害易发阶段。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针对桃源乡小麦冬季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建议种植户们采取早防早控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清除自生麦苗和杂草、种植抗病品种、推广药剂拌种、合理适期晚播、苗期达标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以及冬季小麦苗期病虫害,减少小麦病害发生,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图1.桃源乡铁家湾村冬季小麦标准化种植抽穗期。(2024年4月11日摄)
一、深翻灭茬、精细整地
加强播前田间管理,提高前茬作物秸秆粉碎细度,适时耕翻、耙匀土壤,提高地下害虫死亡率,降低镰孢菌等根茎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防止种苗根系悬空而加重根腐病、纹枯病、孢囊线虫的危害。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降低条锈病越冬菌源量。
1.小麦锈病
危害特征: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g-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g-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小时-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天-10天,连喷2次。
2.小麦纹枯病
危害特征: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叶-4叶期,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播种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加强排水;防除杂草。
②种子处理: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ml-200ml/100kg种子,或16%戊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20g-533g/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g-300g/100kg种子,对适量水,加入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③春季小麦拔节期用: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g-60g/亩,兑水喷雾,防效增加。
④发病初期,用丙环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冈霉素•三唑酮),对水均匀喷施。
3.小麦根腐病
危害特征: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病源;轮作换茬,适时早播、浅播;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②种子处理: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14g-300g/100kg种子,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40g-200g/100kg种子,或50%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00g-125g/100kg种子。
③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异菌脉;三唑酮,丙环唑,对水喷雾。成株开花期,喷洒丙环+福美双对水均匀喷洒。成株抽穗期,可用丙环唑+三唑酮,对水喷洒1次-2次。
4.小麦孢囊线虫病
危害特征: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线虫危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危害,致使根系腐烂。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与麦类及非禾本科作物隔年或3年轮作;春麦区适当晚播,要增施氮肥和磷肥,加强灌水,防止干旱;施用土壤添加剂,控制根际微生态环境,使其不利于线虫生长和寄生。
②在小麦整地时施用下列药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2.5kg-3kg/亩,或3%克百威颗粒剂2kg-5kg/亩,或10%克线磷颗粒剂2kg/亩处理土壤,也可用杀线虫内吸型颗粒剂沟施或种衣剂拌种、闷种,控制早期侵染。
图2.桃源乡铁家湾村冬季小麦标准种植出苗期。(2024年1月06日摄)
二、种植抗(耐)病品种
强化不同区域抗(耐)病优良品种布局。条锈病流行区,选择种植成株期抗性或慢锈性品种;小麦白粉病发生区,选择扬麦、宁麦系具抗(耐)性品种。
三、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在种传、土传病害发生区,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井冈·枯芽菌、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在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发生区,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毒死蜱、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多种病害和虫害混合发生区,使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其复配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时尽量选择种衣剂并添加含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等成分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性。
四、加强苗期病虫监测防治
根据小麦病虫基数调查情况,明确冬季病虫重点监测对象,开展系统调查和普查;准确、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启动周报制度,及时上报病虫情;发现病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组织开展防控行动。条锈病发生区,加强病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针对条锈病发生情况,在发病初期实行“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选用三唑类杀菌剂或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喷雾防治;加强对小麦白粉病、蚜虫、地下害虫等病虫监测,针对苗期发生情况,选用丙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等药剂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淋防治,同时兼治茎基腐病。
图3.桃源乡桃源社区千顷池小麦标准化种植生长期。(2024年2月16日摄)
五、开展绿色防控示范
深入开展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等药剂使用,重点开展抗病品种、生态调控、免疫诱抗、药剂拌种、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带动周边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加强小麦绿色防控建设行动,引导当地农民主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全县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
六、强化督导宣传
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种媒体宣传小麦冬季病虫防治好技术,各地开展防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提高广大农民冬季病虫防控的积极性。植保技术人员在关键时期要多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服务等形式,加强技术服务,确保指导技术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