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病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越高,病害发生越严重。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图1小麦白粉病(2024年2月28日摄)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叶面出现1毫米到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发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图2小麦白粉病(2024年2月28日摄)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1.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2.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可以有效控制秧苗病情。3.合理密植,提高小麦植株抗病能力。4.合理施用氮肥,合理配方施肥,加强管理,适时排灌水。5.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杂草、小麦杆及小麦桩,消灭侵染源。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用20%三唑酮乳油70毫升加25%丙环唑10毫升加磷酸二氢钾喷雾防治,间隔7天再喷施一次,喷施两次到三次可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