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
发布日期:2024-06-25 来源:镇沅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2420次
分享到: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秆病,是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是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真菌病害。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的萌发而繁殖,进行危害。种子受害严重的不能发芽,即使会发芽,几天后即枯死。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严重的,插秧后发病就重。

7b4a37ecf87c62cdfca184579538440.jpg

图1.受稻恶苗病危害的稻田(2024年6月21日拍摄于勐大镇平掌村)

ee589f21790828c5b907e9796783737.jpg

图2.稻病诊断(2024年6月21拍摄于勐大镇平掌村)

185682a8c18a91ac0c10c2f0b424aa6.jpg

图3.受稻恶苗病危害的水稻(2024年6月21日拍摄于勐大镇平掌村)

裁剪旋转1.jpeg

图4.稻恶苗病水稻植株(2024年6月21日拍摄于勐大镇平掌村)

裁剪旋转.jpeg

图5.稻恶苗病植株根系(2024年6月21日拍摄于勐大镇平掌村)

水稻苗期受害后的植株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分糵少,甚至不分糵,植株长得又细又长,约比正常植株高出三分之一。大田期症状一般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主要症状表现为病株高而纤细,叶色淡黄绿色,节间加长,产生大量的不定须根,尤其是基部节更多。病株常在节部弯曲,使节间露出叶鞘外面,生有倒生的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的条纹病斑。以后茎秆逐渐腐烂,根部变黑,病株到孕穗期多数枯死,并在茎上产生淡红色的霉层(分生孢子),后期出现黑色小粒(子囊壳)。谷粒也会受害,严重的变褐色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淡红色霉层。该病的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的现象。

恶苗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等有关。一般土温为30℃至35℃时最适合发病,25℃时发病率下降,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遇高温烈日天气,发病较多。

恶苗病以带菌种子为其主要初侵染源。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控制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不在病田及附近田块留种,应从无病地区引种,剔除瘪谷和受伤的种子。

2.在育苗或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如下处理:

药剂浸种:每100千克种子选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500克,或45%咪鲜胺水乳剂12.5毫升至25毫升,配置浸种液后浸种,在日平均气温18℃至20℃时浸种60小时,23℃至25℃时浸种48小时。

石灰水浸种:配置1%石灰水浸种,浸种时间随外界气温而定,通常在气温25℃时浸种2天至3天,15℃至20℃时浸种3天至4天,注意浸种时水层高出种子16厘米至16厘米,浸种后容器加盖,不要搅动,防止破坏水膜影响防治效果。

3.不要用带病的稻草覆盖秧田,特别是不能用病稻草作为种子消毒或催芽用的保温保湿物或捆秧把,以免传播病害;对发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无论在秧田或本田中发现病株,应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并集中晒干烧毁或放入鱼塘中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