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4-07-08 来源:景洪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2278次
分享到: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其发病特点如下:

1、初侵染源:主要是带病稻种和病稻草。病菌通过稻株维管束输导至种子内,或在水稻抽穗开花时,借风雨露滴飞溅沾染稻穗,入侵谷粒寄藏越夏越冬。

2、传播途径:在稻草、稻种上越冬的病菌,次年遇雨水随水流传播。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可通过水孔和伤口直接侵染幼芽和秧苗。此外,晨露未干时进出病田操作或沿田边行走也可能带菌传播。

3、发病时期:一般在水稻拔节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灌浆期病害加重。

4、症状表现:因发病条件、侵入时期和侵染部位不同,有多种症状类型。常见的有叶缘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后形成淡黄白色病斑,再转为黄褐色或灰白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有明显波纹状;急性型,病叶灰绿色,迅速失水卷曲呈青枯状,多限于上部叶片;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片-2片叶尖失水,叶片青卷,与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茎部无虫伤孔,剥开可见叶面有密黄色球状菌脓;中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出现淡黄条斑状,沿中脉扩展为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黄化型,发病初期心叶有不规则褪绿斑,后扩展为枯黄病斑,病叶基部偶有暗绿色小条斑。

微信图片_20240708090000.jpg

白叶枯(2024年7月5日摄)

微信图片_20240708090005.jpg

白叶枯(2024年7月5日摄)

微信图片_20240708090028.jpg

白叶枯(2024年7月5日摄)

5、流行规律: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有足够菌源,病害流行与否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等影响。当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日照少且风速大时,病害易暴发流行。

白叶枯病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不从病区引种。如必须引种,要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2、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育和推广抗(耐)病品种,及时淘汰高感品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种植导致抗性退化。一般来说,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3、种子消毒:选用85%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300倍液-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等浸种消毒12小时-24小时,浸种后洗净再催芽播种,以减少种子带菌。

4、清除病残体:水稻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稻草、病稻桩及田边杂草,不可直接还田。不用病稻草覆盖秧苗、捆秧等。对带病田块,可进行深耕灭茬,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以降低菌源。

5、培育无病壮秧:秧田应选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且远离稻草堆等的地方,防止淹水,避免串灌。

6、加强肥水管理: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防止串灌、漫灌和涝害。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增强抗病力。

7、适时药剂防治:秧田在秧苗3叶期及拔秧前3天-5天用药;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阶段,特别是出现病斑时,应立即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克-120克,或20%噻唑锌悬浮剂120ml,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20克-130克等,兑水50千克喷雾防治。一般需连续用药2次,间隔7天左右,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在防治过程中,还需注意白叶枯病防治宜在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露水出现前进行,发病田要先打未发病的区域,最后打发病中心,避免人为和田间串灌传播。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大风暴雨过后,及时检查稻田,如有发病迹象,尽快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