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病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茎秆和叶鞘,常见的有真菌型茎腐病和细菌型茎腐病,其发病症状和发病原因略有不同:
真菌型茎腐病:
发病症状: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也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茎腐病(2024年7月5日摄)
发病原因:属于土传病害,病原菌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也可携带病原菌。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一般早播或早熟品种发病重;植株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细菌型茎腐病: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茎基部会呈现“水浸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后病斑呈黑褐色的不规则状。发病玉米叶片呈现“青枯状”萎蔫。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会向上和向下迅速扩展,发病后期,玉米茎基部完全腐烂,直接导致玉米枯死,严重时全株会枯死,田间发病率能够达到52%-75%,重病田死苗率能够达到23.6%。湿度大时,发病处有“菌脓溢出”且有“腥臭味”。
发病原因:病原菌通过伤口(特别是微伤口)侵入而发生。引起玉米产生伤口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见原因包括:地势较低、排水不好、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使用氮肥过多等种植栽培因素;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尤其是高温、干旱之后突然大降雨,导致田间湿度增大,病原菌大量繁殖、侵染玉米植株,造成病害的流行;玉米苗期的鳞翅目害虫、蓟马、飞虱等害虫会造成玉米植株产生伤口,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药害,使玉米心叶出现腐烂,从而使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极易侵染玉米,造成病害的发生。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预防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合理轮作:实行轮作倒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种子处理:使用优质的种子包衣剂,既含有杀菌剂、杀虫剂,也含微量元素,既能抵抗病原菌侵染,又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也可进行药剂拌种,如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150克兑水适量,拌种50千克。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雨后适时中耕松土,增强根系活力;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防治害虫,减少伤口。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真菌型茎腐病可使用的药剂有甲霜灵·恶霉灵400倍液、多菌灵500倍液、甲基托布津等,喷根茎或灌根。细菌型茎腐病可选用的杀菌剂有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噻霉酮、叶枯唑等,如在玉米喇叭口期,用25%的叶枯灵或20%叶枯净加60%的瑞毒霉锰锌或瑞毒霉铝铜等600倍液喷雾;或用46%氢氧化铜、3%春雷霉素、3%中生菌素、40%噻唑锌、20%噻唑锌、30%噻菌铜、50%氯溴异氰尿酸(不可和有机磷混用)、3%的噻霉酮等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剥除叶鞘,在茎伤部涂刷药剂或喷洒菌素清水剂600倍液也有一定效果。
药剂防治时应严格按照药剂包装说明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注意药剂的使用时期和方法,以及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结合农业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玉米茎腐病,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发展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