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水稻专家李贵勇地头讲农技
发布日期:2023-05-12 来源:云南三农通 浏览:882次
分享到:


初见李贵勇,他的包内,最占地的是一双长筒雨靴,另有一个钢卷尺。他解释说,随时要下稻田,卷尺是为了测量水稻移栽株行距。

面对地头坐着的40多位村民,李贵勇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是一个做水稻的。我做了20多年的水稻,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水稻前控后促栽培和稻田养鱼技术。”这是“五一劳动节”前夕,发生在昆明富民县散旦镇沙营村的一幕。

微信图片_20230519121101.png

李贵勇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研究员,精于稻作。此次他受邀为沙营村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沙营村打算依托当地的水资源开展农旅融合项目,集中流转了100余亩水田发展彩色水稻种植,并探索建设稻鱼共生养殖区、小龙虾莲藕共生养殖区。同时计划配建农耕农事体验区,助推镇域周末经济和庭院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的水稻前控后促栽培技术其实就两个重点,减肥和减药。水稻减肥关键技术是充分考虑土壤基础地力、水稻高产需肥规律、叶色黑黄变化规律。在壮秧培育期,有效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需提供充足的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在移栽期,无效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则减少肥料的供给,抑制水稻生长,把氮肥用在水稻生长最关键的时期,通过施肥方式的改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用农药泡种,带肥带药移栽,在大田期只打一次农药,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打两次、打三次药,是不是就减了一半的药了?”李贵勇继续喊:“像嫁姑娘一样,施一次送嫁肥、送嫁药,以后就好过。”

微信图片_20230519121116.png

“水稻生长发育就像人生长一样,从幼年到成年,水稻也是通过叶龄模式来确定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穗分化期等,判断水稻生长发育,从而制定相应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李贵勇拿着一把秧苗数着说:“1、2、3叶……6叶一心,还没有分蘖,说明这个秧不壮,秧苗不壮的核心是水稻播种的密度太大了,我们希望一亩秧田播种量不要超过40公斤。”常言道“秧好半年稻”,壮秧移栽后发根快而多,返青早,抗逆性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比弱秧显著增产。壮秧标准是:秧苗素质好,5叶秧苗带2个以上分蘖,主茎保持3片以上的绿叶,根系健壮,无病虫害。

48分钟的田间培训,李贵勇顶着午后的烈日,把水稻栽培和稻鱼共作技术要点,用农民听得懂的话术进行了讲解。

微信图片_20230519121120.jpg

李贵勇介绍,5年来,他们团队分别在曲靖市麒麟区、丽江市永胜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与蒙自市等云南稻区示范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从70米到2700米的海拔地区都有试验示范,高产达到1000多公斤,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比当地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0%以上。

微信图片_20230519121123.jpg

水稻前控后促栽培技术于2022年入选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既实现了水稻绿色生产,又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干净、健康的土壤。2018年到2022年曲靖市麒麟区水稻百亩示范样板平均亩产719.1公斤,与对照田块相比,氮肥用量、农药用量均减少50%,亩增产95.47公斤,增幅15.31%,连续5年均取得显著的节本增产效果。2020年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优质稻百亩高产示范样板平均亩产914.1公斤,与对照田块相比,减少肥料42.9%,减少化学农药50%以上,亩增产194.9公斤,增产27.1%,创造了当地最高产量记录。


撰稿: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