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常年种植农作物面积115万亩,秸秆生产量约32万吨。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农作物秸秆,减少大气污染,结合昌宁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利用模式:
一、秸秆肥料化技术模式(秸秆粉碎还田)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是将作物秸秆经过机械粉碎(或切段)处理后直接翻入土壤,或直接将作物秸秆(根茬)深翻入土的技术模式。包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等。
1.作物收获。作物成熟后,机械或人工收获籽粒(穗)。
2.秸秆处理。秸秆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10cm。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8cm至10cm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8cm至10cm长度切碎。将切碎的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300kg至400kg。玉米秸杆切成8cm至10cm碎秆,平均每亩还田量为500kg至700kg。
3.施用腐熟剂与调节碳氮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稻草还田量,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用量(亩增施尿素5kg至10kg)以调节碳氮比至25:1左右。
4.翻耕整地。采用犁铧翻耕或旋耕将粉碎的秸秆深翻入土,或用耕翻机将没有粉碎的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
图1.收割稻谷粉碎秸秆
图2.秸秆深翻入土
二、秸秆饲料化技术模式(秸秆青贮)
秸秆青贮技术原理是将新鲜秸秆填入密闭的青贮窖内或秸秆打捆青贮包膜,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达到长期保存其青绿多汁营养丰富的一种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根据青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窖藏青贮和包膜青贮。主要工艺环节包括:农作物机械收割—秸秆收储运—秸秆切碎加入菌种—压实密封窖藏—发酵等。
图3.切碎秸秆
图4.包膜青贮
三、秸秆基料化技术模式(食用菌种植)
1.将玉米芯、玉米桔杆粉碎成大小为2cm至3cm片(粒)状,预湿后加入12%数量的麦麸,充分搅拌翻堆至含水量为65%左右。
2.用程控装袋机将基料装入23cm×48cm的营养袋内,每袋营养包重约3.5kg,将营养包置于95℃湿热封闭条件下灭菌18小时,将灭好菌的营养包放入消过毒的接种室冷却至28℃以下后接入菌种,黑暗条件下培育25天至30天。
3.将长满菌丝的营养包(菌包)移入出菇大棚,定期浇水保湿,待营养包长出鲜嫩的菇朵,进行采收分级后进行冷藏包装出售。
图5.制作秸秆基料
图6.食用菌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