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不仅是乌蒙山区人民的主食和必需品,更演绎成为了一种文化,深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如今的马铃薯,更承载着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的希望。现在种植的马铃薯是新的优良品种,科技措施也比较到位。在实现高产、稳产的同时,把好最后的关口,做好收获与贮藏,减少这些过程的损耗,就显得十分必要。
图1.马铃薯花开。(2022年6月30日摄)
一、马铃薯的收获
1.收获时间。乌蒙地区夏播马铃薯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具体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判断标准即茎叶上部变黄、下部叶片干枯,容易从匍匐茎上脱落,薯块表皮木栓化时收获为宜。
2.杀秧收获。在马铃薯收获前1周割掉茎秆,一是可大量减少土层晚疫病病菌;二是促进马铃薯块后熟,增强薯块表皮木栓化,减轻晚疫病病菌入侵。
3.适时收获。选择晴天收获,薯块在田间地头晾晒2小时-3小时,使薯块表皮干燥。
图2.人工收获马铃薯。(2022年11月20日摄)
4.注意事项。在收获中注意天气变化,切忌块茎受到雨淋,以免造成烂薯。减少机械损伤,破皮的土豆不但难看,还不容易存放。出土的马铃薯适当凉干、及时收敛、避免暴晒,暴晒过长薯皮就会腐烂。
5.挑拣分级。马铃薯收敛时,同步进行挑拣,做到“六不要”,即“带病不要、带泥不要、损伤不要、裂皮不要、发青不要、受冻不要”。剔除病、烂、伤等不合格薯块,避免其混入合格薯中,引起腐烂,并导致病害传播,造成烂窖。挑拣时根据不同品种、大小、成熟度、损伤度等,以及市场的不同需求、不同用途,进行分级处理,以便于区分、贮藏和运输。
图3.人工初步分级挑拣。(2022年11月20日摄)
二、马铃薯的贮藏
1.贮藏方式。乌蒙山区农村马铃薯贮藏多采用室内堆藏、土楼堆藏两种方式。
室内堆藏:把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堆放在室内,平堆厚度不宜太厚,如果采用袋装堆藏,高度不超室内高度的三分之二。室内堆藏注意通风良好,房屋不能透光。
土楼堆藏:堆放薯块的垫层多为竹篾或木板,通风性好,散堆时高度1米内为宜,袋装堆放4袋至5袋,上面覆盖草帘或稻草。
图4.丰收的马铃薯。(2022年11月20日摄)
2.贮藏管理。
温度:马铃薯喜凉爽、忌高温,但又不耐严寒霜冻,贮藏温度以2℃-3℃比较适宜,5℃以上马铃薯休眠期变短,块茎芽眼里的潜伏芽能提早萌发,影响其品质。0℃以下易引起马铃薯生理失调,出现低温伤害。所以贮存期间注意温度调控。
湿度:以相对湿度为80%-85%为好,湿度过大易引起发芽及腐烂,湿度过小会引起块茎失水萎缩。判定方法用湿度计,增湿方法是放置加湿器或放置几盆清水,减湿方法放置干燥剂、石灰等。
通风:通风环节很重要,通风可调节贮藏环境中的湿度及气体成分,而室内堆藏多为水泥平房,通风更显重要。
避光:马铃薯变绿或变青紫,是薯块暴露在光下,叶绿素在表皮发育而造成的。发绿的薯块、薯皮及萌芽可使人、畜中毒,薯块变绿后也不受消费者欢迎。因此,贮藏室内应保证尽量避光。
3.病害防治。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干腐病、软腐病、环腐病、黑心病。致病因素有堆藏室通风差、薯块质量参差不齐、不分级挑拣、混合贮藏、贮藏管理不科学等。
病害干预措施: 初期受感染及时干预很关键,一是将问题薯块进行温度调控,阻止腐败蔓延;二是降低薯块堆放高度;三是及时通风,迅速干燥;四是采取出售、加工等方式处理薯块。
贮藏综合防治措施:一是种植无病种薯;二是加强田间管理,降低薯块带菌率;三是适时安全收获、避免薯块碰伤、减少侵染通道;四是贮藏前认真挑拣分级;五是加强控制贮藏条件。
图5.马铃薯收敛装袋。(2021年10月13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