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害草种类
会泽县草地主要杂害草有紫茎泽兰、白头婆、三脉紫菀、小飞蓬、豨莶草、鱼眼草、蒿属类植物、牛至、细叶姬蕨、龙葵、曼陀罗、倒提壶、土荆芥、血满草、狼毒、野棉花等16种(属)。
二、杂害草对草原及家畜的危害
(一)造成家畜误食中毒。大部份杂害草有毒,家畜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采食,由于长期饥饿或病态时会误食,发生中毒,甚至导致家畜死亡;有的杂害草虽无毒,但以青草或干草形式被家畜采食后,引起不适或异常生理反应,造成经济损失。
(二)损伤家畜及毛皮。有的杂害草本身不含有毒物质,但有刺或粘性果实,容易造成家畜机械损伤或粘附家畜被毛,影响毛、皮等利用价值;有的含有某些特殊物质(见图1),家畜采食后,会降低畜产品品质。
图1为杂草细叶姬蕨。2021年8月10日 摄
(三)挤占牧草生存空间。杂害草的繁殖能力和长势都很强,萌发早,且生长十分迅速,在天然草地中占据优势(见图2),与优良牧草争抢生长空间、土壤、水分和养分,导致牧草枯死或有害物质混入牧草,影响采食,优良牧草的产量逐渐下降,草地逐年退化,生态环境呈现恶性循环。
图2为杂害草小丛红景天。2019年6月13日 摄
(四)加剧草场退化或沙化。杂害草的挤占,优良牧草不断减少,反复被家畜啃食,有的连根拔起,已失去自然更新能力,致草场退化,向沙化演变,加剧水土流失。
(五)改变草地类型。杂害草及毒草、不食草快速繁衍,从而形成以杂类草为建群种的草原,长此以往,可利用牧草逐渐递减,降低草场承载能力,杂害草占居优势后,改变原来的草地类型,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三、杂害草防控措施
(一)及时间伐树木。对人工林或过密的天然林,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间伐,适当降低郁闭度,对森林本身也利于蓄材和健康,让光照入林地,恢复草地根系萌发,渐渐恢复草地盖度,减少林下松叶堆集,对冬春季森林防火也有好处。
(二)加强草地维护。家庭承包或集体承包的草地,需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定期不定期局部补种补植,进行恰当的维护,能减少杂害草的数量,降低对牧草的影响,以此提高草质和产量,增加饲草料储量。
(三)开展人工除杂。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口增多,村中草地资源也大多集中被相对固定的少数养殖户在利用,所以,在放牧时,可有意将草场内的有害杂草,如白头婆、野三七、牛至、万年蒿、蕨类等,定期不定期进行人工割除,集中堆放,减少种子成熟新生害草。杂害草地上部分被多次刈割,也会影响其地下部分的扩繁,地上部分长时间得不到生长,光合作用减小,根茎等地下部分也会少量死亡,达到控害草的目的。缺点是耗时耗力,需持之以恒。
(四)尝试化学除杂。在杂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尝试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对杂害草进行喷撒杀灭。自2018年以来,新型除草剂有“三唑磺草酮”、“环吡氟草酮” 等。若对本地牧草有损害,一并被灭杀,可以闲置一定时间后,利用牧草种子进行播种,恢复或提高植被盖度。
(五)收集杂害草作肥料(畜圈垫料)。农业生产垫料或集肥需求量大,农户可有意识地收割草地内杂害草使用,降低杂害草种子的成熟率,尤其集堆肥效果最好,用量大,还田后增加了有机肥,同时可逐步控制杂害草,一举两得。为草地健康持续利用奠定基础,促进会泽草食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