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分布状况:产南北各地,云南各地均有分布。
特征特性:播后7天-14天发芽,两季采收,第一次6月-7月,第二次11月-12月,果期10月。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3厘米-5厘米,宽0.8厘米-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约5对-6对,与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显著,上面绿色;沿脉上密生余部疏生微柔毛,或除脉外余部近于无毛,上面淡绿色,通常沿脉上密生微柔毛;叶柄长2毫米-10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图片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种植月份:有性繁殖3月-4月,无性繁殖6月-7月;
年均气温:12℃-24℃;适应极端气温:-9.5℃-35℃;
发芽期:3月;气温:12℃-18℃;花期:4月;气温:15℃-30℃;
年均降雨量:700mm-1100mm;海拔高度;2400m以下;相对湿度:30%-70%;土壤类型:红土或褐土,PH6-7.5。
种子幼苗管理:
(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种前施入1500kg-2000kg腐熟农家肥。出苗2月后,亩施人粪水1吨,苗高15厘米时,亩施粪水1.5吨或碳酸氢氨20千克;(2)灌溉: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遇旱浇水。
田间管理:
(1)施肥:每亩(667平方米)施基肥2000千克-3000千克;第1次收获后施粪水1.5吨,9月上旬,苗高30厘米时,施粪水1吨。除施足氮肥外,还需配合施适量的磷、钾肥;(2)灌溉: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及时浇水,注意排涝。
采收管理:两次采收为好,第一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次在10月上旬开花前进行,收割宜晴天,且宜在中午11时至3时。
病虫害防治方法:(1)绣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粉剂1000倍液;
(2)斑枯病防治方法:5月-10月,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每周一次;
(3)造桥虫防治方法:危害期在6月中旬或8月下旬,用80%敌敌畏1000倍喷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