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是就是说饲料中不应含有对饲养动物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这类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而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我国于1991年发布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91),属国家强制执行标准,是为了从保证饲料的安全性、维护家畜健康与生产性能出发、对饲料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限量和要求。该标准的颁布为规范我国的饲料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保护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饲料、饲料添加剂品种的增加和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日益关注,旧版本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饲料工业的发展需要,经补充、修订,新版本的《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也已经发布,在网上都能够查到。
鲁甸县畜禽养殖场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饲料以自配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季节饲料易发生霉变,不仅降低了饲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饲喂后还会损伤动物机体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因此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养殖场饲料的卫生与安全是保证养殖产能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畜禽养殖场(户)应从以下几点做好防止饲料卫生工作,确保畜禽生产安全。
一、饲料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性
1.食品安全的根源。从生物链的角度来看,肉食品安全的根源是饲料安全,只有从饲料源头上确保畜禽养殖的安全,也才能确保人类肉食品的安全。因此饲料安全是肉食品安全的根本,注意饲料安全就是注意肉食品安全。
2.防止动物疾病的传播。饲料作为养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果饲料不干净、受到污染,会成为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导致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动物疫情。
3.保障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某些动物疾病不仅会对养殖动物造成威胁,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饲料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护养殖动物的健康,也关系到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4.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合理的饲料卫生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养殖动物受到饲料污染的风险,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改善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能力,最终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
图1.养牛场人工拌料。(2022年9月6日)
二、饲料卫生产生影响的常见因素
1.重金属污染。通常来讲,重金属会经由工业三废污染以及生物富集的作进入到饲料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重金属很难被排出动物机体,所以会始终积蓄于动物机体内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其中,水体当中的汞含量会富集在鱼贝类中,所以一些蛋白质饲料当中的鱼粉以及矿物质饲料当中的蛋壳粉与贝壳粉中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2.农药残留。现阶段,农药污染的程度不断增加,农药会借助土壤、空气与水体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内。而禽畜在食物链中处于最终端,农药残留就会通过饲料进入动物机体内部并累积,特别是蛋与乳汁当中的农药残留量相对较高。粗饲料与能量饲料中所含有的农药残留量也极高。
图2.青储饲料营养物质及杂物监测。(2022年10月6日)
3.饲料添加剂的乱用。基于对动物营养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部分稀有元素与重金属会被添加至动物饲料当中,主要的目的是对动物生长加以调节。然而,因为这种类型饲料的安全剂量与中毒剂量较为接近,所以很容易致使动物中毒。
三、饲料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饲料原料的安全措施。严把原料采购人场关,这是保证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关键。重视原料的贮存,不同原料应分别存放并挂标识牌,避免混杂。禁止露天放置原料,原料贮存场地或仓库要求阴凉、通风干燥和洁净。原料出库使用要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新鲜原料即使低温贮存也应尽快使用。原料出库使用前应进行筛选,对贮存时因发生异常变化而导致不合格的原料要加以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玉米等容易发生霉变,霉菌往往在玉米的生长阶段便已经产生,必须杜绝霉变原料入场。入场的原料及成品饲料不得出现雨淋、暴晒、包装破损等情况。严格控制饲料原料水分,玉米、麸皮、豆粕等植物源性饲料的水分控制在14%以下,肉粉、鱼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原料的水分控制在10%左右。配合饲料的水分也不宜超过14%,最好在12%以内。严格控制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生产中使用饲料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2.科学饲料加工流程。加工自配饲料的养殖场,饲料原料粉碎后要充分散热,待温度降到室温后再装袋,否则易发生水分凝集而导致粉料发霉变质。投料时检查原料的外观,发现结块、变色、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停止使用。在储存条件较差或多雨季节,可在加工饲料时添加碘酸钙、丙酸钙等防霉剂,防止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
3.饲料加工与配送。如果购买请选择正规的饲料厂家,购买来自正规渠道的饲料,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卫生安全。严格控制饲料生产(自配)工艺,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加工,确保生产过程卫生安全。加工环境卫生控制,饲料加工车间要保持清洁,进一步防止饲料受到细菌和菌的污染。严格把控饲料配送环节,饲料配送要尽快完成,避免长时间放置、暴晒和饮食受潮发霉等。
4.饲料喂养与管理。合理配比饲料组分,根据不同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调配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定量定时喂养,确保养殖动物得到充足的饲料供应,养成定量定时喂养的习惯,避免因饲料过量或不足造成动物的饥饿或消化不良。监测饲料质量,定期采样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饲料的质量符合标准。
5.饲料储存与保管。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如储存仓、储藏罐等,要保证储藏设备密闭、防潮、防虫。采用适当的储存方法,将饲料整理堆放整齐,避免与大气接触,减少受潮和霉变的机会。定期清理和消毒,保持饲料储藏设备的清洁,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原菌和霉菌滋生。
6.合理规划库存。养殖场应根据饲料的用量、存储形态等,规划原料、自配料或成品的购买或生产数量。饲料原料、成品要明确其储存要求及保质期限,确保储存环境满足要求,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完毕。养殖场自配料散放时储存时间不超过3天,袋装储存时不超过7天。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及监管 对场内员工进行认真的教育,不用患有可致使饲料生产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疾病的人从事操作。不要赤手接触制品,必须用外包装。进入生产区域的人要用肥皂及流动的水洗净手。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考虑到鞋有可能把异物带人生产区域,要换专用鞋。为防止进入生产区域的人落下携带物,要事先取下保管。形成自我监管以及相关部门监管的共同监管机制,生产区域内严禁吸烟堆放污染物等。
养殖场饲料的卫生与防控是保证养殖产能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通过饲料卫生管理和饲料防控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防止饲料受到污染,降低养殖动物的疾病风险,提高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此外,加强饲料卫生与防控的意识、培训和监督也是保障饲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全员参与、科学管理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才能达到卫生与防控的目标,保障养殖场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虽然针对养殖场来说标准较高,但是也要有针对性的向这个标准看齐,这样不仅仅是对自己养殖场(户)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行业的应做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