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新华社)
一、云南省大豆最佳种植时间是?
大豆在云南省种植历史悠久,是云南省重要的粮经作物之一。
云南省大豆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30万亩左右,总产33.0万吨左右。云南大豆分布广泛,除海拔2600m以上高寒山区极少种植外,其余各地均有大豆种植,四季大豆特点突出。云南立体气候特征显著,造就大豆生产方式多样,在生产上大豆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是主要的种植方式,占云南省大豆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其中与玉米间作套种占占主导地位。
低纬高原、四季大豆、种植方式多样是云南省大豆生产的显著特点,对大豆品种的要求不尽相同。夏秋种植的大豆主要栽培品种为:滇豆7号、云黄13、云黄14、云黄15、云黄17、云黄22、齐黄34等;冬春种植的大豆主要栽培品种为:云黄12、中品661、德大豆1号等种。夏大豆适宜种植时间为4月中下旬-5月下旬,秋大豆适宜种植时间为7月中下旬-8月中旬,冬大豆适宜种植时间为12月中旬-翌年1月下旬,早春大豆适宜的播期为2月底-3月初。
二、如何种植大豆?
1.种植方式:云南大豆种植方式多样,有净种、也有与玉米、烤烟、果树等其它作物间作套种间作套种。即有春大豆,也有夏大豆、秋大豆、冬大豆。种植区划、方式、模式类型复杂多样。
2.开沟理墒:大豆属于旱地作物,在种植前,犁地耙地后进行人工平墒,尽量使墒面平整。撒施地下害虫杀虫剂,如辛硫磷颗粒、毒死蜱等。在平整的墒面上开沟,沟深15厘米-20厘米,净种大豆行距50厘米,穴距15厘米-20厘米,每穴留2株-3株。大豆与玉米间套种时,采用幅宽1.8米-2.0米,玉米:大豆行比为间作2:2或2:3,套种2:4或2:5的宽窄行种植模式,既窄行内种2行玉米,玉米间距40厘米,宽行内种2行或3行大豆(间作),宽行内种4行-5行大豆(套种),大豆行间距30厘米,大豆行与玉米行之间的行距50厘米-60厘米。与果树套种,按照不同果树行距,按大豆行距30厘米-40厘米,穴距15厘米-20厘米种植。与甘蔗套种,在甘蔗行内,套种2行-3行大豆,行穴距同上。与烤烟套种,烤烟第一次打叶后,在烟笼两侧分别种植2行大豆,行距可根据笼宽垄高合理设定,穴距15厘米-20厘米。
3.种植密度:净种大豆亩种植密度在1.3万株-2.5万株,密度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决定,多分枝品种可适当降低密度,独秆或分枝少的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耐密植的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间作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1.0万株左右,套种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1.3万株-2.0万株。
4.播前种子处理:使用拌种剂“精歌+种亲”进行大豆拌种,有效防治根腐病和地下害虫。
5.播后及时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大豆出苗后10天左右,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立即补种。补种的种子(应是同一品种种子)可先在水中浸4小时~5小时,天旱时更应带水补种,以保证基本苗。这是获得高产的基本保障条件。在大豆出苗后20d左右进行间苗和定苗,做到间早间小,避免间大苗时对大豆根系造成损伤。
6.化学除草:天气良好情况下,可采用封闭处理的除草剂, 96%金都尔每亩用100毫升兑水10公斤-15公斤在田间空行均匀喷雾;阴雨天情况下,每亩用50%扑草净100克兑水10公斤-15公斤在田间空行均匀喷雾。
7.合理施肥:大豆每亩可施用10公斤-15公斤复合肥或尿素5公斤作为底肥。有条件的可以施用适量钾肥。大豆追肥可结合大豆生长情况可亩施5公斤-8公斤尿素在苗期追施,或初花期采用磷酸二氢钾0.3公斤/亩,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8.中耕管理:大豆整个生育期间一般中耕1次-2次,当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深约3.3cm;封行前再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第一次中耕结合间苗定苗铲趟,第二次中耕结合培土,既可促进根系生长,又可防止倒伏。
9.病虫害防控:云南省大豆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细菌性病害、白粉病和锈病,其它花叶病毒病、根腐病和菌核病等发生年份少,面积小,程度轻,对这类病害可不进行防控。对于主要病害的防控主要采用化学防控。如霜霉病可用58%甲霜灵-锰锌或银发利等;白粉病和锈病可用15%粉锈宁或25%三唑酮等;细菌性叶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可杀得等。
10.适时收获:大豆收获时不用等到植株的荚变为成熟颜色,在大豆黄熟时即可收获,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因为大豆收获季节正值雨季,收获不及时,造成大量种子霉烂,避免丰产不丰收,降低损耗,提质增效。
11.妥善储藏:为了防止大豆种子霉变, 保证种子发芽率和种子的商品性,确保种子质量。大豆成熟收割脱粒后,在晴好天气条件下,一般晾晒3天-5天,使种子含水量达13%以下,即可入库保存。为了防止钻蛀类害虫虫卵的萌发,在种子入库后要用磷化铝进行熏蒸处理。
三、注意事项
虫害防治,云南省的害虫种类较多,类型复杂,大的类型上主要分为地下害虫(蛴螬、蟋蟀、地甲等),食叶性害虫(卷叶螟、四斑莹叶甲、斜纹夜蛾等)和钻蛀性害虫(高隆象、食心虫、豆杆蝇等)。
在化学防控上主要方法有,针对鳞翅目类食叶害虫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阿维菌素乳油等;叶甲类害虫可用功夫、毒死蜱等药剂;椿象类害虫可用10%吡虫啉或20%氰戊菊酯。
针对地下害虫可用毒辛、毒死蜱颗粒剂、地虫杀星、敌百虫粉剂撒每亩2公斤-3公斤施于播塘中,也可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kg~3kg,加细土15kg~20kg拌匀,顺垄撒于苗根周围,等等。
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发生危害程度的轻重,连续防治2次~3次,每次间隔7天~10天。
以上就是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巧,具体问题也可以拨打12580-8热线电话(仅限云南省内移动用户),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