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分布状况:屏边、保山、凤庆、昆明、嵩明、大理、鹤庆、碧江、片马、兰坪。
特征特性:种子灰褐色,具许多小窝孔,发芽期三月上旬,成熟期9月,果期10月。花期蝎尾状聚伞花序顶生,并兼腋生,单生,少有在顶端数个聚生成头状,具花序梗或无;总苞片较叶宽而短,佛焰苞状,苞片镰刀状弯曲而渐尖,长5毫米-10毫米,宽约3毫米,两列,每列覆瓦状排列;萼片基部连合,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长近5毫米,外被白色长硬毛;花瓣蓝色或蓝紫色,长6毫米-8毫米,顶端裂片匙状长圆形;花丝被蓝色绵毛。蒴果倒卵状三棱形,顶端被细长硬毛,长约2.5毫米,直径约3毫米。
(图片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种植月份:12月;气候类型: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20℃;适应极端气温:0℃以下;
发芽期:三月上旬;气温:12℃-16℃;花期:6月;气温:18℃-24℃;
年均降雨量:900mm-1600mm;海拔高度:1200m-2000m;相对湿度:60%-70%;土壤类型:棕壤;
土壤质量:全磷:亩用复合肥200kg;有机质:亩用1000kg-1500kg。
种子幼苗管理:
(1)施肥:出苗后15天,用0.2%-0.3%尿素水溶液浇施根部;
(2)灌溉: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3)其他要点:适时播种:在中高海拔地区,春播在3月上旬或终霜后。无霜区(海拔1100m)可在12月至次年1月播种。为了防止病虫害发生,播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即用5000倍液或1000倍液百菌清浸泡种子5h-8h,然后取出晾干表面水分或拌入细河沙中播撒。播撒方法有撒播和条播,播种用种量每平方米约10mg;条播的播幅为10cm-15cm,每隔1cm-2cm播2粒-3粒种子,及时浇透水。出苗后及时间除病苗、弱苗、畸型苗,同时拔出其他杂草。严格控制水分,以防病害发生。待苗长到5片-6片叶时便可移栽到大田内。
田间管理:
(1)施肥:蓝耳草生长期较长,需肥较多,除施足基肥外,还应根据蓝耳草的生长情况,及时追肥。一般追肥3次以上。栽后半月露水草返青时,每亩施1500kg清粪水,过磷酸钙5kg;第二次在5月上中旬,第三次在7月上旬,视苗情每亩施腐熟的猪粪尿和人粪尿1000kg-2000kg,追肥时氮肥不宜过多,以免地上部分徒长。夏秋两季是蓝耳草根系膨大伸长和增多时期,同时生长旺盛,应重施磷、钾肥;
(2)灌溉: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3)其他要点:查缺补苗:定植后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病苗、死苗,并立即补苗补缺。中耕除草:蓝耳草植株矮小,如不经常除草,则杂草茂盛,不但影响幼苗生长,而且浪费肥料,栽后半月应除草一次。5月-10月,杂草较易滋生,每月须除草并松浅表土1次。秋后杂草少,可减少除草次数。除花:在9月-10月,除留种地外,一律摘除花序,可以使养分集中,利根、茎、叶的生长。
采收管理:
蓝耳草一般以秋季采收为好,此时,露水草已基本停止生长,种子成熟,即可收获,挖取带根全株,洗净泥土,除净枯叶,晒干备用。栽培2年的植株,可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收获;此时植株的生长量最高,也正是种子成熟及采收种子的时期。栽培1年的植物株,由于生长期较短,可推迟到11月上、中旬收获。蓝耳草的栽培年限以1年-2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