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次之,严重时可侵入茎杆并蔓延至穗部。(1)叶鞘。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呈椭圆形,似云纹状,常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纹。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黃色至灰白色。可导致植株倒伏或整株桔死。
(2)叶片。叶片症状与叶鞘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呈污绿色桔死。潮湿时以上病部均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后期菌丝集结形成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菌核,黏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越冬。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
侵染。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萌发菌丝侵入叶鞘组织,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形成菌核随水漂浮,或靠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的病源。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寄主抗病性。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窄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一般迟熟品种最抗病,早熟品种最感病。(2)感病期。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流行盛期,这一时期内最容易染病。(3)气候。气温28°C-32°C,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100%,最有利于病害的流行。(4)栽培因素。长期深水灌溉发病严重;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田间郁闭,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蔓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春耕灌水耙田时,捞去浪渣浮沫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及时铲除田边和田间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鳞钾肥。分蘖期浅灌,中耕后适当灌水,分蘖盛期后及时晒田,孕穗期后实行干干湿湿的管水原则。
(2)化学防治:水稻栽后15天-20天,亩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士400千克,均匀撒人水稻田内。孕穗期和齐穗期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禾枯灵1000倍液,隔10天-15天后再喷1次。也可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26.5%满穗悬浮浮剂3000倍液喷雾,只需用药1次。还可以选用(亩用量):45%代森铵水剂36克-54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100克,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0克-120克,或23%络氨铜水剂3.1克-4.6克,5%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3.5克-5克,或28%多井悬剂42克-56克,或4.5%碱铜井水剂4克-5.3克,或12.5%井冈蜡芽菌水剂3.75克-6.25克,或50%井噻杀单可湿性粉剂60克-75克,或40%井冈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克-30克,或12%井烯唑可湿性粉剂4.8克-7.2克,或12.5%份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8克-6.25克,或16%井羟烯腺可溶粉剂4克-7克,或25%丁井可湿性粉剂10克-1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