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在恩乐镇民江河畔种植的地块上是一种常见病症。其主要症状为植株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果壳染病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椭圆形,但果壳上数量较少。
花生锈病在自生苗上越冬,翌春危害花生。锈病孢子萌发温度在11℃至33℃,温度在25℃至28℃是萌发高峰期,当温度在20℃至30℃时,病害潜育期6天至15天。春花生早播病轻,秋花生早播则病重。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水田花生较旱田病重。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
图1.民江河畔发生花生锈病的地块(2024年6月18日拍摄于恩乐镇复兴村)。
图2.民江河畔发生花生锈病的地块(2024年6月18日拍摄于恩乐镇复兴村)。
图3.花生锈病植株(2024年6月18日拍摄于恩乐镇复兴村)。
图4.花生锈病植株(2024年6月18日拍摄于恩乐镇复兴村)。
花生锈病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钙肥;高畦深沟、清沟排水,提高植株抗病力。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至2000倍液或12.5%唏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至5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喷施药液60公斤至75公斤。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